【攜手面對】過度活躍症(ADHD)不是孩子的問題,父母與老師不應公開指責,應共同面對。|沈君豪醫生

精神及心理科(醫生博客)

5,193

曾有家長向我傾訴,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兒子在家難與其他兄弟姊妹相處,互相吵架、哭鬧,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其實,面對每個小朋友,我們的處理方式都有不同,但整個家庭一同攜手面對是必需的。而以下就是一個較為常見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也有相似的問題,可以參考以下的建議處理方法。

photo from internet

 

個案問題:小學三年級10歲男同學(小學三年級),患有ADHD,最近成績大大退步,而且在學校打架,數次被記過。

個案分析: 兒童在家中常常很多說話、衝動、不守規矩、缺乏耐性和「跳跳紮無時停」,甚至會有失控表現 。年紀尚輕的兄弟姊妹確實無法理解他的病情,相處時常常出現磨擦。父母要處理ADHD兒童的病情同時也要修補孩子之間的關係,結果成為他們之間的磨心,以至心力交瘁、身心疲累。

家庭問題:父母經常在家庭成員前指責孩子的錯處,令兄弟姊妹不喜歡跟他相處;孩子在整個家庭互動及關係中逐漸被邊緣化, 孩子亦覺得被標籤, 脾氣變得更加暴躁, 更多問題行為,同時亦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及無用, 無心向學令成績退步, 不被認同,造成自信心下降及情緒低落。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學校問題:老師公開批評他的成績及行為,同學又嘲笑他, 引發他一連串的衝動行為,結果學校又投訴到家長, 家長對他加倍責罰 。

    最後,這個惡性循環會令家庭關係、 學業成績、學校品行與同學相處等亦大受影響。

    photo from internet

    建議處理方法:

    • 修補孩子與家人及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
    • 父母不再把ADHD兒童的病情看成孩子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家人的事, 一家人共同面對
    • 父母亦不應在家庭成員前指責他的錯處,避免令兄弟姊妹不喜歡跟他相處
    • 父母針對ADHD兒童的問題行為對症下藥,安排他接受技巧及行為治療,用賞罰計劃代替責罵與批評,讓他明白不同行為帶來的結果,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以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photo from internet

    我們應明白,改善ADHD兒童的行為並非朝夕之事,父母無需因訓練計劃未能在短期內百分百執行而氣餒。反之,父母可持續嘗試及調整計劃,共同訂立工作及休息時間表讓他們跟隨及實行。此外,建議為他們訂立正確的目標,在家裡及校內應該有的表現等等,鼓勵他們逐步遵行並持之以恆才能慢慢地改善他們的行為。

    醫生亦處方藥物治療改善病情: 包括提升專注力, 減少衝動行為, 減少多動及活躍情況, 協助情緒平穩。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以及行為慢慢改善, 得到老師的讚賞以及同學們對他態度轉變, 願意和他一起玩後,父母更可發掘ADHD兒童的長處並加以鼓勵, 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隨著孩子的自信心及安全感慢慢提升, 孩子在家裏的行為以及與家人的關係亦得到改善!

    Text by 沈君豪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