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中,認識惶恐的面貌 | 黃瑋妍醫生

精神及心理科(醫生博客)

2,243

執筆之時,正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每天都有新增個案,傳染途徑也未確定。除了對這病症的恐慌外,連帶的經濟影響亦逐漸浮現。對於曾經歷過2003年沙士的香港社會,今次的疫情真的帶來不少負面情緒影響。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或多或少,大家也有不安及恐懼。從來,人類面對未知及轉變也會視之為壓力,更何況這次疫症,在我們身邊已出現死亡個案呢!當我們有感生命受到威脅時,心理上便會不由自主啟動「生存模式」。我們可以透過認識「生存模式」中的身心狀態,去了解自己及他人,從而學習怎樣處理。

 

人類的大腦功能及結構,和很多動物一樣,都是對接收危險及負面訊息,及其相關記憶特別敏感的。這是防衞機制的一部分。試想想,在原始時代,人類面對猛獸來襲,一定要迅速、不加思索、自動化的反應,逃離現場。而往後一切對於該次襲擊的記憶也會特別深刻,好讓能作好準備,增加生存機會。有這能力是相當重要的。所以即使人類經歷了這麼久的演變,來到不再需要面對每天受野獸襲擊的現今社會,這個「生存模式」的條件反射也仍然保存。

 

在疫症蔓延之際,我們的「生存模式」必然啟動。且看看它怎樣呈現:

 

1.情感方面:緊張焦慮的情緒、嚴重的會感受持續的驚慌甚至惶恐,彷彿每分每秒在戰場一樣,不能鬆懈。

 

2.身體反應:心跳加速,肌肉崩緊甚至疼痛,呼吸急促短淺,甚至有透不過氣的感覺,手震,失眠,頭痛,胃痛,嘔心,食欲不振。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3.思想模式:比較常見的包括

     

    • 災難化:相信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是相當可怕和不可忍受的
    • 選擇性摘錄:對情景作選擇性的看法,根據資料的小部分對整體事件作結論
    • 非黑即白:對事件的看法極端的二分法或絕對
    • 過度類化:傾向從獨立事件中就下全面或廣泛性的結論
    • 思想往往超越時空,大多是對未來的憂慮和想像;對當下此刻反而模糊
    • 視野狹窄,彷彿眼前的只有恐懼的事物,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它拉近
    • 思想內容多是「萬一⋯⋯」「若果⋯⋯」

     

    4.行為傾向:在恐懼之中,我們的自然反應多是迴避或逃跑。有人可能選擇迴避一些他們覺得高危的活動、地方、人羣,甚至會離開香港。另一方面,當人類感覺不安之時,行為上可能會作出一些補償,令自己重新感覺對事情有所控制、有所掌握。最近大眾對消毒用品、口罩、甚至廁紙、食糧屯積的行為,除了是基於實際需要外,也有一部份是由於在購買這些實實在在物品的過程,彷彿能為那份不安感做些事。那些物件,心理上代表着某程度上的掌控,令日子比較容易渡過。

     

    要知道,面對疫情,你我也有這些感受。短期的「生存模式」是合理及必須的。但若持續太久,便會對身心帶來不良後果,長期負面情緒會削弱免疫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現在大家的感覺,好像在飛機上遇上強烈不穏定氣流一樣。不知道這氣流會維持多久,甚至不知道大家能否安全著陸,自然會感到害怕。

     

    在驚惶的同時,不妨看看自己有沒有以上所述的情感、身體反應、思想模式及行為傾向。若有的話,便可輕輕提酲一下自己:「噢,惶恐來了。」 接納它此刻正在呈現。惶恐的本質便是如此,惶恐時的思想只是思想,不一定是事實的全部,而那些行為也不一定非做不可。這次疫症帶來的衝擊,也如不穏定氣流一樣,總會轉變的。若果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情緖十分困擾,甚至有極端的想法行為時,必須盡早尋求專業人士評估及治療。

     

    那麼面對這次疫情,除了認識及接納惶恐之外,還有什麼積極的方法去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呢?可以留意下一篇文章。

     

    Text by 黃瑋妍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