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鏡粉,但我愛Mirror|黃瑋妍醫生

精神科(醫生博客)

2,104

我真的不是Mirror 的粉絲,但我對他們12位成員的活動、特色,都相當熟悉。由於我由青春期開始不斷迷戀英、美、日、韓各國超級大路的boybands,所以我清楚知道自己對Mirror 的感情,是欣賞愛護,但不屬於粉絲的程度。而亦因為我已有數十年盲目崇拜偶像的經驗,我很替我所認識的鏡粉們高興。這年頭能夠有一些事情,令人可重拾動力,忘卻所有自身身份的束縛,盡情的尖叫,跟志同道合的新舊朋友一起去支持自己喜歡的人,是多麼難得的美事。

近代韓國男團的蓬勃發展,已產生了一個精準的 「boyband 必勝方程式」。2018 年Mirror 也跟隨這方程式產生,每位成員也由一開始便有角色設定。我最喜歡的,便是他們的隊名。開宗明義,他們是12 面鏡子。心理學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研究中,發現若嬰幼兒心理成長過程之中,能跟他們的主要照顧者確立安穩的依附關係,長大後他們的自我形象,情緒調節能力,人際關係滿足程度及整體精神健康程度也有正面影響。嬰幼兒與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有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種便是mirroring(鏡像模仿)。顧名思義,便是照顧者要認知及明白到嬰幼兒的身心狀況,繼而模仿他們的外在或內在經驗,表達給嬰幼兒知道:「我是明白你的」。這些都是日常照顧當中,大多家長自自然然便會做的事。例如:嬰兒牙牙學語,照顧者也模仿他的聲音、表情來回應。另一個例子:小孩放學回家,面上帶著悶悶不樂的表情,家長看到之後自己內心感受到與孩子相同的鬱悶,因擔心小孩,面上自然也像孩子一樣皺起眉頭。當孩子看到家長的面部表情影照着自己的內在情感時,便感覺到被家長理解及肯定。安穩的依附關係便是這樣日復日,透過這些微細的親子互動當中確立。慢慢地,孩子隨着成長及自我認知增強之後,對被影照的渴求會減低,即使不在家長身邊也能感到安全。當長大成人後,雖然已不像嬰孩般對「被看見」有強烈的需求,但若自己的情感、特質能被正確地影照出來,仍是會感到十分快樂和吸引的。

大家可以想想,Mirror12子正在影照着觀眾內在的甚麼特質呢?是那令全城嘩然,一張又一張半裸腹肌照背後所代表的自律、勤奮、將勤補拙、總有出頭天的情感?雖然不算高大英俊,而且做事沒條理,但憑自嘲攪笑及隠藏實力仍然得到萬千寵愛的感覺?是那些差不多隱形的隊員的默默付出?是「調教」之後原來可以更親密的兄弟情?是他們開始在國際市場上漸露頭角,為香港增光,所影照在粉絲身上的希望和光榮感?還是單純地因為他們的存在,製造了一個可以放低理性,不理世俗眼光,可以瘋狂地青春的空間呢?無論mirror 了什麼,能令觀眾內心感覺到被看見,增加一點能量,多麼美好呢!所以我愛Mirror。

Boyband 都有既定的生命軌跡,有聚有散。成員也是人,當他們慢慢脫離角色設定,展示更全面的自己時,影照出來的,可能不是觀眾能夠公然地接納的心理特質。況且,鏡的功能,只能在有光的條件下運作。那些藏在陰影裏的人性,不容易展現出來。衷心希望當社會開始接觸到成員的shadows時,也同樣地接納,那便是一個真正成熟共融社會的體現。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Text by 黃瑋妍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