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殺可能是一種傳染性現象。 近日自殺模仿(Copycat suicides)事件不時出現,自殺模仿也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來自德國著名作家德歌所著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自殺研究員David Phillips創造了「維特效應」一詞,指的是模仿自殺的現象。
David Phillips從1970年代開始研究的結果是關於自殺的故事,建議不要放在報紙頭版。他的結論是當一些內心極度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消息後,就啟發了自殺念頭,效仿自殺者。這裡面貫穿著一個社會認同原理,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殺的形式,他也就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的手段。
「維特效應」不僅可以預測自殺的增加,而且大部分自殺方式將以與被報導的自殺做法相同或類似。精神病學家Patrick Devitt博士的著作 Suicide: A Modern Obsession指出,過多的媒體對名人或素人自殺事件的報導會增強人們自殺傾向。 例如1962年Marilyn Monroe去世後,30多歲的女性更容易自殺。自殺專家King-wa Fu和Paul Yip使用時間序列分析和比較了3名亞洲名人自殺後對大眾自殺的影響。他們發現,在香港、韓國和台灣的每一位名人死亡後的第一、第2和第3週,自殺人數大幅增加,效仿自殺者與名人性別很大機會相同。
然而,能夠抵消「維特效應」的就是「巴巴吉諾效應」(Papageno effect),它的名字取自莫扎特歌劇《魔笛》中的人物Papageno。巴巴吉諾在確信自己永遠不會得愛人的心之後,試圖自殺。不過,他被身邊的人說服和幫助,並沒有結束生命。
「巴巴吉諾效應」是由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領導的奧地利工作組於2010年首次憑經驗確認的。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媒體可以預防自殺行為,例如提及專業心理健康服務或發布世界衛生組織指南中列出的警告。
心理健康與自殺學研究所及Tallinn University社會保健教授Merike Sisask在其研究”Media Rol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中指出,關於「不負責任的媒體報導」所造成的損害的研究遠很多,當媒體拒絕宣傳自殺事件或改變他們提供自殺事件信息的方式時,模仿自殺的風險就會下降。
社會問題容易引起消極情緒,但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當我們感到無力時,能做的就是增強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找辦法調節情緒和心理減壓,提高心理抗壓能力,並找適合的對象傾訴。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Scientific American, Open Access Government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