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一家週末多到郊外遠足。有一次,爸爸穿着短褲,被蚊子咬得多處紅腫。但一路走着,他沒有搔癢。弟弟和我看着,好奇得很,便問爸爸:「難道這些蚊咬不痕癢嗎?」爸爸回答道:「痕癢,只是概念的問題!」他沒有再作解釋,只是繼續輕鬆地行,更吹着口哨。那時,還是小學生的弟弟與我,當然不明白當中的道理。只是覺得爸爸又在說古怪的話,笑了起來。
長大後,當上精神科醫生,也慢慢練習靜觀。靜觀,是指培養不加批判、對當下此刻的覺察;籍以增加自我理解,智慧與慈心。自己身心受益之餘,亦對病人的痛苦有更深切了解。人生總有失落、傷心、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生老病死,無人可免。蚊子咬了,會痕癢,是確切的身體感受,是事實。就像抑鬱症病者,病情嚴重時,感到身心乏力、對週遭人事失去興趣、心情低落甚至麻木,也是當刻的事實。
但「蚊咬一定要搔癢」、或「每一次蚊咬的感覺也一定是難受」,這其實是概念、想法。抑鬰症來襲之時,患者的思想模式會改變,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當中,會舆患者一起了解這些扭曲的認知(cognitive distortions) 。例如,患者的思想會傾向非黑則白,以偏概全,負向的想法會放大,正向的想法總是沒有共鳴。很多時候,他們會有「我以後也不會康復了」、「我不值得快樂」甚至更消極的想法。這時,靜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就能減低重發性抑鬱症患者再復發的機會,其中一個練習,便是靜觀念頭:認清想法只是想法,概念只是概念,不代表患者整個人,也不一定是事實。
多年後的一天,當時四歲的兒子被蚊子叮了。他猛地擾癢,很不耐煩,我想起爸爸滿腳蚊子叮的畫面。正當我想跟他說有關「概念」的故事時,他問了一條充滿智慧的問題:「媽媽,為什麼蚊子的針這麼小,但我皮膚腫得這麼大呢。」我自然以醫學角度向他解釋,說其實皮膚紅腫的主因,不是蚊子咬的位置,而是身體為了要緩和蚊咬而產生的敏感反應,有點「好心做壞事」的感覺。當時我恍然大悟。對的,情緒的痛有時可以是微小和短暫的,好像被人誤會、朋友失約令我們生氣等等。但我們對這些痛的防衞反應,例如把事情反覆的回想、編制故事去使自己的感受合理化、又或是抑壓自己的情緒等等,往往令到因這個「痛」而產生的「苦」延長,這情況在抑鬱症患者當中更明顯。
可能患者會因此覺得,這些防衞機制好像跟自己對着幹,很討厭。但其實它們便像蚊子咬後的敏感反應一樣,本意是要保護自己免受外患所侵,也是出於好意。兒子的問題,令我領會到,無論是人生的痛或苦,不用進一步對付,只需要友善慈愛的接納它們,就像爸爸當天不搔癢、吹着口哨繼續前行那様。
Text by 黃瑋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