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無症狀患者病毒量首周最高,《科學》: 兩招助減低傳播風險。

醫療頭條

3,352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本港出現不明源頭感染個案,專家指社區或有超級傳播者播毒。不過,有些市民經已鬆懈,在公眾場合沒有戴上口罩。期刊《科學》(Science)最新論文指出,口罩有效減少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減少呼吸時釋出的病毒數量,有效避免無症狀患者傳播病毒。

作者表示,呼吸道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呼吸、說話、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有帶病毒的飛沫(> 510微米)和氣溶膠(≤5微米)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大部分傳播是通過無症狀個體在呼吸和說話期間產生的氣溶膠通過空氣傳播,氣溶膠會積聚,在室內空氣中保持感染力達數小時之久,並且很容易被吸入肺深處。

無症狀患者可成超級傳播者?

在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新冠肺炎(SARS-CoV-2)的情況,可能會將含只有亞微米大小小的病毒氣溶膠深深地轉移到患者的肺泡區域,身體未出現免疫反應之前,病毒可能迅速擴散到咽部,顯示SARS-CoV-2的複制速度比SARS-CoV-13倍。當症狀出現時,患者或已在未知情況下傳播該病毒。據估計,在武漢,未診斷出的COVID-19感染病例無症狀的人佔病毒感染的79另外,港大微生物學系在醫學期刊《刺针》(The Lancet)發表最新研究,病人體內病毒量在發病後第一周為最高,然後慢慢減少。

論文亦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除飛沫外,SARS-CoV-2也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在武漢一家醫院中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人群較為密集的地區,高濃度患者的氣溶膠中可以飛到超過6英尺(1.8米)。而患者大聲說話1分鐘可能會產生多於1000個含病毒體的氣溶膠,假設病毒載量比平均水平高100倍,每分鐘說話所產生的飛沫中的毒粒增加到100,000多個。

  • 治癌新希望|李嘉誠基金會捐贈 「Histotripsy 2.0」系統,助力中大無創治療肝癌!運抵香港90日,已成功為30名肝癌病患治療

  • 社交距離1.8米足夠?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提出的1.8米遠的社交距離和洗手以減少病毒傳播。但是,愈來愈多有關SARS-CoV-2證據表明,在許多室內條件下,氣溶膠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聚,並跟隨氣流超過1.8米,所以,建議使用1.8米的社交距離可能不夠。

    根據流行病學數據,在減少SARS-CoV-2擴散最有效的地方已實施「全民戴口罩」,包括台灣、日本、香港、新加坡和韓國。台灣(人口2400萬,第一批COVID-19病例於2020121日發生)未在大流行期間實施封鎖,仍維持441例低發病率和7例死亡(截至2020521日) 。相比之下,紐約州(人口約2000萬,首例COVID病例202031日)的病例數(353,000)和死亡人數(24,000)更高。台灣政府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成功地阻止了SARS-CoV-2的傳播。

    為了恢復社會正常運作,必須實施減少氣溶膠傳播的措施,包括:全民戴口罩,以及定期進行廣泛的檢測,這對於識別出無症狀個體至關重要。

    SourceScience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