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昨日開打國產高端疫苗,為全球首款採用「免疫搭橋」技術(Immuno-bridging)的新冠疫苗,研發過程利用了阿斯利康疫苗的中和抗體作為替代療效指標。雖技術已有先例但國際仍對高端疫苗安全、效力認受性存疑,究竟這款疫苗與其他疫苗採用免疫搭橋時,做法有何不一?
台灣中山醫學大學張文瑋教授解釋,免疫搭橋透過比較現有疫苗和開發中疫苗的「中和抗體量」,使用免疫保護相關性(immunological correlate of protection,ICP)之指標,以便在未有臨床數據下來取代第三期實驗結果,並作為批准新疫苗上市的審查。有關抗體或免疫細胞 T 細胞的免疫分析,都能作為 ICP 的評估。
台灣衛生福利公布有關試驗結果,指參與高端疫苗試驗人士血清轉換率達95.5%,中和抗體GMT為阿斯利康疫苗組的3.4倍,兩項皆達標,因此通過EUA委員會的審查。不過高端公司仍需在批准使用疫苗的一年內,每個月提供本地、海外疫苗效力的數據,並同步進行第三期試驗。
就台灣上月已批准緊急使用由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含SARS-CoV-2重組棘蛋白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若完成第三期試驗才推出疫苗會無法趕上病毒變種的速度;相關技術曾早已應用在當地每年的流感疫苗、以及美國的子宮頸癌疫苗,只要證明疫苗抗體不低於標準即可使用,更建議與此同時進行三期試驗。
高端疫苗與以往做法不一?
來自澳洲南澳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 Adrian Esterman質疑,過去免疫搭橋都是在疫苗製造商已經進行了三期試驗並開發疫苗後,但想針對新的變體或新的人群(如兒童)的時候,對已有疫苗進行修正才會使用這種方式。
他又以其他國家為例,如越南正研發的Nanocovax、俄羅斯的「衛星五號」(Sputnik-V)新冠疫苗;前者目前仍正進行第三期試驗,後者則未有三期試驗結果便開放接種,雖然暫看似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其他問題、尚未得到世衛批准。
就疫苗護照問題,Adrian Esterman亦表示高端疫苗會有所爭議,例如印度藥廠代工的阿斯利康疫苗最近引起爭議,導致部分歐洲國家將不接受該地生產的疫苗作為接種證明。
Source: BBC中文、高端疫苗生物製劑股份有限公司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