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逾六成患者指歧視阻求醫 過來人Alice:其實與糖尿病無分別

專科資訊 - 精神及心理科

963

都市人面對生活越來越感沉重,甚至當情緒壓抑成疾亦覺得「醜」、不敢開口尋求他人幫助。香港心理衞生會於6至7月訪問335名抑鬱症會員,發現分別有逾六成、五成半受訪者指,因怕歧視、不想讓家人朋友擔心阻礙有情緒問題人士求助,亦有部分受訪者因為不察覺自己患病而延誤治療。

過來人Alice 便是典型例子,其2003年家庭發生巨變,當時不足30歲的她與丈夫離婚,使她對身邊人失去信心。幸得朋友帶她求醫,其後十多年來依從醫生指示按時服藥、複診,經過多年搏鬥精神健康已得到大幅改善,有能力重返職場、照顧自己和小孩。

但原來確診數年間家人對Alice的抑鬱症仍存誤解,甚至擔心別人「當她傻」而要求她向別人隱瞞自己的病情,令她與朋友漸漸疏遠。Alice之所以能夠走出自己心理關口,全因社工多番鼓勵她參加機構活動,令她敢於表達自己。

「糖尿病人可以大聲宣告其他人自己正服藥、接受治療,為何我們抑鬱症患者不能讓他人知道?其實無分別。」

她勸勉同路人要自己願意踏出第一步嘗試治療,不要歧視或介懷自己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大眾要用心了解抑鬱患者的處境,不要對他們存在「有暴力或容易自殺傾向」的誤解。

  • 治癌新希望|李嘉誠基金會捐贈 「Histotripsy 2.0」系統,助力中大無創治療肝癌!運抵香港90日,已成功為30名肝癌病患治療

  • From: 香港心理衞生會

    疫情增抑鬱風險

    機構分析抑鬱成因一般分為幾大類:

    • 遺傳因素:如家族成員中有人曾患上抑鬱症,其他成員患抑鬱症的機會相對較高
    • 生理因素:荷爾蒙轉變、甲狀腺分泌失調、踏入更年期、睡眠不穩、中風、柏金遜症、酗酒、濫藥等
    • 童年經歷:童年曾經歷創傷、身體或心理上虐待,或於成年階段沒有學習正面面對困難的方法。
    • 心理因素:自我形象低落、完美主義而對自己過於苛求等
    • 環境因素:壓力及生活事件,如有親人離世、感情問題、被解僱、出現財政困難,或有學業和工作壓力;欠缺親友支援、經常獨處的人士亦較易出現抑鬱

    香港心理衞生會指,近年市民多受新冠疫情影響而深感壓力,抑鬱症因而變得更普及,建議政府應增撥醫療資源針對照顧抑鬱症患者,以縮短他們的輪候時間,並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市民對抑鬱症的關注和認識正確的求助渠道。

    他們又指出,抑鬱患者的生產力較一般人低約四成,其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及健康均會受影響,因此及早求診及治療尤其重要,身邊人的支持和社區支援對病人的康復亦具莫大作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抑鬱症會使人經常感悲傷、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振、無法集中等等,截至2020年1月統計,全球約2.64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近80萬人受困擾而自殺。

    Source: WHOKMPG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