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專科范智豪醫生
髖關節退化不但會引起痛楚,亦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嚴重者甚至需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以人工關節替代受損的髖關節。骨科專科范智豪醫生表示:「髖關節置換術有不同入路方法,當中直接前入路可減低脫骹風險,康復時間較快。」
退化性關節炎致髖關節受損
退化、炎症、缺血壞死或創傷等均可令髖關節軟骨磨損,減低活動幅度,並引起痛楚。髖關節由髖臼及股骨頭組成,如髖臼發育不良,髖臼窩生長得較淺,長久下去走路時有機會造成磨蝕,容易引致退化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亦是導致退化的常見原因,多見於酗酒及長時間使用類固醇人士,因缺乏血液供應,令股骨頭失去養分而壞死。范醫生指出:「當股骨頭壞死,長久會軟化塌陷變形,並因與髖臼不對稱,造成壓力分佈不均,令髖關節較易磨蝕。」另外,如股骨頭發育不夠圓,或髖臼生長位置不理想,當關節活動時因接觸面不吻合而產生撞擊,容易磨損髖關節軟骨或造成盂唇撕裂。
在治療方面,患者可使用藥物如消炎止痛藥,但范醫生提醒:「如持續服用消炎止痛藥逾兩年,風險比進行換骹手術高,因藥物會影響心丶肝及腎臟功能,或引致腸胃潰瘍。」患者亦可考慮髖關節置換手術,切除受損的骨和軟骨,並裝上人工髖關節,再以骨水泥或非骨水泥方法固定。
正前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 傷口細快康復
手術可以不同入路進行,范醫生表示:「前入路指在兩塊肌肉之間通過,進入前髖關節囊,再切除股骨頭,故不會傷及肌肉。」而且手術傷口較小,術後康復速度較快。另外,由於患者躺平進行手術,可減少固定患者的需要,避免因固定儀器未能承托體重較重的患者以致在手術中途轉位。惟前方有較多神經線及血管,及有一定技巧要求,骨科醫生需要足夠訓練和經驗,否則會有出血及骨折的風險。而以側入路及後入路進行手術,患者則需側躺,並需切離肌肉及肌腱。側入路手術方法要切開股中肌,如肌腱癒合不理想,可令行動不便;而後入路需要撕開股大肌及切斷後方的重要肌腱,關節向後的穩定性或變差,向後脫臼風險可以高達6%,出血較多,康復時間亦較長。
范醫生憶起一位54歲女患者,左邊股骨頭因缺血性壞死引致走路約15分鐘已出現痛楚,影響日常生活,所以決定置換左邊髖關節。因她熱愛運動,怕增加脫骹風險,故選擇以正前入路進行手術,術後第2日已出院,現時康復理想並可重拾過往運動。正前入路髖關節置換術後首6星期,患者不宜深蹲,及避免向後過份伸展,除外並沒有姿勢限制,可以坐一般座椅或採用任何睡姿。所有接受了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要注意,如需拔牙或進行腸胃鏡檢查等入侵性程序,需先告知醫生自己置有人工關節,以便先處方抗生素來減低細菌感染風險,亦要有適當的術後物理治療,避免因跌傷引致骨折。
以上資訊由范智豪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