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做家庭醫學? | 陳婉晴醫生

普通科(醫生博客)

2,270

From cradle to crave

讀醫既時候,一直唔知道自己想做甚麼科,對很多科都有興趣,既喜歡看初生的嬰兒、懷孕的婦女,又喜歡看老伯伯老婆婆,總是跟甚麼人都能聊上幾句;唯一知道的是,自己大概不是「揸刀搵食」的材料。

家庭醫學的病人年齡層很闊,有剛出生一個月的嬰兒,也有年屆過百的老婆婆。範圍之廣,可以讓我充分學習到人生在不同階段會出現的大小毛病。

著重溝通,喜歡門診工作

如果說外科醫生擅長用刀;內科醫生擅長用藥;那麼家庭醫學擅長的就是我們的嘴巴和耳朵,細心聆聽和溝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 。 如何在數分鐘內充分掌握病情,了解病人的ICE (idea,concern,expectations) ,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我喜歡面對面跟病人溝通的感覺,在那小小的空間中,對方願意把他的故事告訴我,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我時常提醒自己,雖然對方可能只是今天70個病人的其中一位,但他可能等了數個月就只等到了今天的診症時間,去解決他的問題。

陳婉晴醫生(左)與盧敬欣醫生合作經營Facebook專頁「Dr C&C – 90後女醫生教室」,希望以輕鬆活潑方式分享醫學知識。兩人目前正在研修家庭醫學科。(Instagram@dr_cherylchan)

假如時間可以從來

以前,我都與大部分醫學生一樣,覺得family medicine 沒有那種「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刺激優越感 ;但一次career talk ,家庭醫學師兄的一席話改變了我的看法。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60歲的叔叔,中風了,血壓過高腦出血,被送到急症室治療,急症室醫生及時為他急救,然後準備電腦掃描,很快就送到了手術室讓腦外科醫生做手術,最後情況穩定了下來,逃出了鬼門關。 但是,如果回到20年前,這位叔叔有定期的家庭醫生跟進,發現他血壓過高膽固醇過高,處方適當的血壓藥和膽固醇藥;故事可能就不一樣了。「預防醫學」是家庭醫學中重要的一環,也是讓我們可以改變故事的契機。

「I don’t specialise in a disease, I specialise in You 」

有一次去京都的醫學研討會,外國的講者醫生這樣說。作為一句情話的話,應該幾動人。但原來在家庭醫學的應用中,也是很對的。 由一位家庭醫生由小到大跟進你的情況,他能對你的情況更有掌握,能給予一個更具持續性的治療(longitudinal care)。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Text by 陳婉晴醫生

    Credit:Dr C&C – 90後女醫生教室Instagram @dr_cherylchan

    資訊只作健康教育用途;不構成個人醫療建議, 詳情請向家庭醫生查詢。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