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登討論區有網民近日發文,指前同事回公司探班,自製了日式料理「西京燒」(一種味噌鱈魚料理)請公司同事吃,結果發現所用料竟是不宜食用的油魚(Oilfish),導致全公司上下痾油不適。
真假鱈魚│前同事用「油魚」自製西京燒
據該網民稱,懷疑前同事用油魚製西京燒,是為報復任職時與自己不和的上司及同事,但卻殃及了其他無辜人士。所有有份進食西京燒的人都跑到廁所排油,包括該網民也是剛進食不久就發現自己肛門有液體排出,進廁所發現是「漏油」;而整間辦公室都彌漫臭油味。甚至主要被針對的上司因吃了三塊,「漏油」情況更是嚴重,油全滲入櫈上的軟墊,整張櫈都濕透。
油魚、鱈魚大不同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常見引致排油腹瀉的油魚包括2種:棘鱗蛇鯖,異鱗蛇鯖。油魚内含蠟酯,不會因解凍或烹煮過程而分解,食後在人體中難以消化,囤積在直腸。部份人進食後會腹瀉、腸胃痙攣等。受影響人士一般會在進食魚類後30分鐘至36小時內出現症狀,並在24至48小時內痊癒。
另外,消委會指,由於油魚切開後是以魚扒或魚塊的形式出售,故消費者可從標籤和食物牌資料去認知這類魚。如是油魚,標籤上應寫「蠟油魚」或「Oilfish」,不可用其他俗名。若只標籤「鱈魚」而未附魚類的學名或其他資料,便應向店方查詢清楚後才購買。
台灣營養師高敏敏曾建議,民眾可靠以下3點分辨鱈魚及油魚:
1)從魚皮來做判斷,鱈魚的魚皮為黑色網狀,表面紋路不會有明顯的凸起,油魚的魚皮則是為灰色,會有白色凸起的紋路
2)鱈魚的價格比較高,油魚則較便宜
3)鱈魚的魚肉顏色是透明感的雪白,油魚的顏色呈現黃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