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質在人體內的主要功能是製造血紅素。血紅素是構成紅血球的重要物質,負責將氧氣輸送到身體各組織。因此,鐵質攝取不足,身體便不能製造足夠的紅血球,引致缺鐵性貧血。很多香港人都會有貧血的問題,導致日常生活較容易疲倦和暈昡。
台灣1位13歲、正值青春期少女的張妹妹,某日在學校因為突發性的眩暈被帶至急診就醫,意外發現有很嚴重的貧血問題,因此被轉介至血液科門診。進一步檢查發現張妹妹在10歲初經之後,月經週期一直不是很規則,且每次的經血量都非常大,在眩暈事件發生前2-3個月,她開始覺得明顯體力下降,上課無法專心,常常都會想睡覺,頭部經常覺得昏昏沉沉的,檢查確定她得了缺鐵性貧血。在開始鐵劑治療後,貧血症狀及檢驗數值都獲得了改善。

以台灣為例,在貧血患者當中,高達6成為缺鐵性貧血,一般而言女性的比例較高,約為男性的7.7倍。當男性血色素數值低於14 g/dL、女性低於12 g/dL,即可定義為貧血。而缺鐵性貧血是血液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
鐵質是人體內合成血色素的重要因子,當體內鐵質不足或是需求增加時,血色素的製造受到阻礙,就會導致臨床上看到的小球性貧血。貧血的症狀包括:頭暈、容易疲累及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心悸、運動耐受力變差等;高婉真醫師指出,病人若長期處於貧血狀態,對於心臟也是一種負擔,容易會有心衰竭等病症的出現。

對於缺鐵性貧血,醫生會依據病人的症狀及病史做鑑別診斷,並藉由檢驗血液中的鐵含量及儲鐵蛋白數值高低做確診。對於缺鐵性貧血患者,除使用口服或針劑鐵劑補足缺失的鐵外,亦可增加飲食中含鐵質高的食物,包括內臟類、肉類、綠色蔬葉、大豆等來輔助。

不過,有的藥物及食物可能會影響鐵質的吸收,像維他命C可幫助鐵質的吸收,而茶類或咖啡會阻礙鐵質吸收。
治療缺鐵性貧血,最重要的是找出造成缺鐵的原因。像年輕女性,經血量多是造成鐵質大量流失的主因,除了補鐵之外,建議應該諮詢婦產科醫師處理婦科問題;許多老人家腸胃道或泌尿道的出血,或是腫瘤,也常會出現缺鐵性貧血,是醫師們需要提高警覺的一個族群。
缺鐵性貧血雖然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從健保署調查成年女性,每6人就有1人有缺鐵而不自知,她呼籲民眾如有不明原因的疲累、無法改善的頭暈或心悸,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
資料來源:台灣成大醫院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