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究竟是怎麼發生的?生物學家對此已經開展了數十年的研究,有許多研究發現某些基因與同性戀關係很大,因此也被認為是「同性戀基因」。不過,最新發表在科學期刊《科學》上的研究已經明確:不存在「同性戀基因」,也不可能利用基因來預測和「治療」同性戀。
從基因尋找答案
在悠久的同性戀研究中,一開始,科學家關注的重點主要是:是否有基因影響了性取向。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研究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些研究證據指向了X染色體上的Xq28位點,他們認為這個位點出現突變與同性取向相關;而隨後在2005年,又有另外一些研究認為8號染色體上某段區域也可能與性取向存在聯繫,並將這段位點標誌為8q12。2014年美國北岸大學的一項分析中得到了印證,當時研究人員分別比較了數百名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基因組,找到了這兩個區域上的一些單鹼基突變與性取向存在聯繫。
不過,這些研究也並非直接找出了所謂的「同性戀基因」。而且很多實驗都無法重複,也不能說明哪一個基因位點突變就決定了個體成為同性戀或者異性戀。因此,在性取向生物學中一直存在未有答案的問題,那就是基因在性取向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到底有哪個基因讓個體成為了同性戀?
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現在,最新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幾乎可以對這個問題下一個定論:不存在「同性戀基因」,更加不要妄想通過基因來預測、「矯正」和「治療」同性戀。這次由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聯合開展的醫學和人類基因組項目,涉及了近50萬名有同性取向的人。
目前,想要找出個體間表型差異基因層面原因的最好手段,就是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該技術可以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出樣本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通過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就能找出所有的發生變異的等位基因頻率。這種方法有一個優勢在於,它是非假說驅動的,因此科學家不需要先做出預測,然後再開展實驗。相反,它是直接分析樣本,給出基因差異,從而可以避免假陽性的產生。在對性取向研究時,可以避免研究人員先入為主造成誤差。
透過一系列用上GWAS的研究,研究負責人Andrea Ganna其後將研究結果加以分析時,她發現基因能解釋同性性行為的可能已經降到1%以下。因此Ganna在論文中寫道,「影響率是如此的低,因此不存在任何方法可以從基因中去預測同性性行為。」
哈佛大學社會學家Melinda C. Mills亦提出,低於1%的這個數字的含意就是不要利用這些遺傳學的結果,從而去預測、干預或者「治療」同性戀。人類的各種複雜社會行為,都不可能利用一個基因位點去解釋。
對複雜的人類行為來說,不存在一個簡單的答案。同性性行為為什麼存在,又是怎樣通過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現在還沒有科學家能給出回答,畢竟,連為什麼有人是左撇子也還沒有人完全弄清楚。
Source : Science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