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天氣逐漸變涼,好多港人都開始打邊爐,而海鮮更成為他們必備的食材。不過一些部分貝類若果你沒有清理乾淨,分分鐘會中毒,本港每年都會有不少人中招。食物安全中心為為了提醒市民如何吃得安心,在社交媒體上列出數點可以減低中毒風險的招數。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資料,貝類多為濾食性生物,當貝類攝取了一些含有毒素的藻類,例如雙鞭毛藻,便會產生貝類毒素;而這些毒素會聚積其體內,尤其是內臟部份。
貝類毒素的種類分為五大類
- 麻痺性貝類中毒
麻痺性貝類中毒是最常見的貝類中毒的種類,主要引起的臨床症狀包括口部及四肢痲痺,刺痛,胃腸不適等。症狀通常會在進食受污染食品後的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嚴重時會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停頓,甚至可以致命。受影響的貝類通常為青口、帶子、蠔、蜆。
- 下痢性貝類中毒
下痢性貝類中毒是另一種較為常見的貝類中毒種類,主要會引起腹瀉、噁心、噁吐、腹痛等胃腸不適的症狀。一般情況下會在數天內痊癒,至今仍未有下痢性貝類中毒的死亡個案。受影響的貝類通常為青口、帶子、蟶子、蜆。
- 神經性貝類中毒
神經性貝類中毒的個案比較罕見,亦不會致命。其所引起的較輕微,如面部肌肉刺痛等。症狀一般會在數天內消失。受影響的貝類有蠔、蜆、青口、螄蚶。
- 失憶性貝類中毒
失憶性貝類中毒可能會致命,其主要的臨床症狀包括嘔吐、腹部痙攣、腹瀉、頭痛及可導致短暫時間記憶力喪失。受影響的貝類有青口、帶子、蟶子、蜆、蟹、龍蝦、腹足類動物。
- 原多甲藻酸貝類毒素
原多甲藻酸貝類毒素個案也較為罕見,主要會引起嚴重腹瀉、腹痛、嘔吐、間歇性嘔心、發冷。受影響的貝類通常為青口、蠔。
貝類毒素的分佈
受污染的貝類所含的毒素量不同,要視乎所攝取的毒藻而定。而貝類各內藏組織所積聚的毒素的含量亦有差異。毒素主要會積聚於內藏及生殖腺內,而閉殼肌的毒素含量則最少。
食物安全中心提示,若果市民進食帶子、扇貝要記得飛邊「走內臟」,煮熟後應食粒肉(即閉殼肌)就好了。帶子同扇貝都屬於濾食性雙殼類軟體動物,其生態環境同覓食習慣都令到他們體內(尤其係內臟)積聚有害物質,例如貝類毒素、重金屬及微生物等。市民如進食貝類後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求醫。
中心給予市民的小貼士:
- 向信譽良好的店舖選購貝類;
- 處理貝類時可先刷洗其外殼,並摘除其內臟及生殖腺;
- 徹底煮熟貝類先好食;
- 不要進食烹煮貝類的汁液;
- 保持均衡飲食,每次進食的貝類數量不宜過多。
Source:食物安全中心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