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原聰美主演的人氣日劇《灰姑娘藥劑師》瞬間爆紅,令大眾再次關注朱古力瘤問題,劇中有一名女患者深受經痛問題纏繞,獲處方的Dienogest(地諾孕素),是一種專門醫治朱古力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口服藥物,有效紓緩痛症,但到底現實中朱古力瘤是否一定要做手術處理? 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法?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表示,朱古力瘤愈來愈普遍,病發時可引發經痛及炎症。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可抑制排卵,紓緩痛症,尤其口服黃體素,持續服用更可令異位組織萎縮。
口服荷爾蒙治療朱古力瘤 3個月內經痛已大大減少
劇集中提到,女患者每月持續經痛,又未得到他人諒解,只能安慰自己,應該還有人的情況比她更嚴重。後得到藥劑師開解,並獲處方朱古力瘤 (子宮內膜異位症) 專治藥Dienogest,擺脫經痛如獲新生。李醫生指事實上真有類似個案,曾有一名27歲女士一直忍受經痛至有日突然暈倒,經婦科醫生問診及檢查後確診患上朱古力瘤(子宮內膜異位症)。李醫生深明經痛難受,因此仔細分析病況及解釋服藥的必要性,令她不再抗拒荷爾蒙藥物。自此,女士開始服用口服黃體素,一個月後再覆診,表示經痛已明顯比之前減少。
Dienogest 屬新型黃體素,是專門用於治療朱古力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口服荷爾蒙藥物。相比舊款藥物,其獨特藥性更有效針對子宮內膜,透過減少體內的雌激素,促使子宮內膜異位組織萎縮,發揮最高作用 。經歐洲和日本等多個臨床研究中證實有抗炎、抗血管增生和免疫調節的功效,可以降低由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疼痛症狀 (包括經痛、盆腔痛、腸痛和性交痛等),令患者生活質素得以改善 。
藥物 vs 手術治療如何抉擇?
李醫生解釋,朱古力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變主受控於雌激素,透過服用藥物降低雌激素水平,令子宮內膜增厚。若藥物有抗炎、抗血管增生等作用,更會令病變萎縮。 他續指,因明白到病人對手術無論在心理或金錢上都有所保留,如病變範圍不大於4-5厘米,且沒有爆裂風險,一般會建議先採用藥物治療。除非病變範圍廣闊,或甚至已影響其他器官,則需要盡快做手術。但病人於考慮或等候手術期間亦建議服用藥物,盡量減低症狀及惡化情況。
注意頻進補可致急速惡化 朱古力瘤半年大2倍?
一旦患上朱古力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內膜組織未有隨經血流出體外,而著床於子宮腔內或卵巢,就會形成子宮內膜瘤的充血囊腫,又俗稱為「朱古力瘤」。往後每次月經周期,「異位」的內膜組織受到荷爾蒙變化的影響,會刺激周圍的組織,令其不斷發炎,形成疤痕及粘連,擴大病變範圍,同時朱古力瘤亦會因血液持續累積而膨脹變大!
李醫生講述病例個案時指,曾有患者於婦科檢查時發現2厘米朱古力瘤,初時猶豫服藥與否,期間自行嘗試坊間不同舒緩方法,以為經痛間中略有改善。半年後覆診發現朱古力瘤脹大至4厘米,於是開始服藥,後再檢查喜見朱古力瘤已縮回原本大小 。李醫生強調,疼痛程度和病情沒有直接關係,經痛間中略有改善並不一定代表病情已減輕。所以即使舒緩經痛的方法間歇性有效,但更重要的是留意所用的舒緩方法是否真的有治療作用、病變是否已被控制。
他形容這情況似「溫水煮蛙」,病變初期不算嚴重,可能未有太大影響,但若未有及時控制,病變會逐漸惡化而對身體產生威脅。朱古力瘤會隨著每次月經周期而慢慢膨脹,有機會因抵受不住壓力而爆裂造成腹膜炎,亦有可能令血管扭曲,造成劇痛甚至卵巢壞死。
關鍵是如何控制病變,有辦法令朱古力瘤縮細?
病變速度因人而異,不能預測,唯及早控制病變才是關鍵。早期於德國的臨床研究發現,持續服用新型黃體素 24星期後,達80%患者的病情減至輕微,或甚至未再有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組織。近年,意大利及日本亦有多個研究證實,服用新型黃體素6-18星期不等,朱古力瘤的直徑或體積縮減了約4-8成 。婦科醫生亦會建議病人手術後服用以預防復發,李醫生補充,若在術後長期使用、甚至復發早期就予以新型黃體素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而且五年內的復發率更可以由69%大幅降低至4% 。
短暫紓緩朱古力瘤非有效治療 持續用藥保留生育能力
不少人每逢一聽到荷爾蒙藥物便會避而遠之,全因坊間各種謬誤以為此類藥物傷身。但事實上,婦科醫生以荷爾蒙藥物醫治婦科疾病已有多年醫學歷史,世衛亦證實荷爾蒙藥物如避孕藥及黃體素,可長時間服用 ,亦絕不會影響生育或日後胎兒發展。服用任何荷爾蒙藥物的最初數個月,月經期間可能會出現不規律的經期或點滴出血,部分女士或會出現頭痛、胸脹等短暫情況,這屬於適應期反應,因身體正在適應改變中的荷爾蒙水平,並不會影響藥效。只要持續服藥,適應期反應一般會逐漸消失。若反應變得嚴重甚至持續出現達半年,需立即向醫生查詢。李醫生提醒,女士以戒凍飲、暖宮等或可短暫紓緩普通經痛,但不能用作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未有及時控制病情等同傷害子宮,朱古力瘤有機會阻礙排卵及影響盆腔內環境,導致不育。因此,想保留生育能力,得先考慮以有效且有理據證實的方法及早控制病情。
Source:Pubmed、Tandfonline、EJOG、Wiley、Pubmed、Europepmc、Tandfonline、Sagepub、WHO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