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世界牙醫聯盟把每年的3月20日訂為「世界口腔健康日」,2021年至2023年的主題是「以口腔健康自豪」,鼓勵大眾培養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維持口腔健康。
其中一個有關口腔健康的指標是長者在晚年時,仍能擁有20顆天然真牙(正常成年人連同智慧齒有32顆牙齒)。那麼是否年紀大了,牙齒便會鬆脱呢?
根據上圖,大家認為患者有多少歲?40、50抑或60歲?其實她是一名84歲的嫲嫲,缺牙的原因乃是咬到硬的食物而導致牙齒破裂,這顯示了長者並非一定會自然地失去牙齒。雖然這位長者並沒太多缺牙,但她是接受牙周病治療的康復個案。
在香港,牙周病是大多數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2011年衛生署嘅口腔健康調查」,香港35-44歲的成年人當中,逾40%的成年人未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而當他們患有口臭、牙齦出血和牙齒敏感等較輕微的口腔症狀時,不求診的情況尤為普遍。
其實牙周病是絕對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很多人會問:我每天都有刷牙,每年亦有約見牙醫洗牙,為何仍罹患牙周病?
首先,不少人並沒有清潔牙齒鄰面的習慣,即是使用牙線或牙縫刷。其實,單靠刷牙未必能令牙齒得到全面的清潔。下圖顯示牙齒清潔不足,牙齒鄰面仍有污垢。
洗牙的同時,牙醫或牙齒衛生員可作詳細的口腔衛生指導、牙周袋檢測,及若有需要的X光檢查,從而有效地監察牙周組織的健康。
牙周袋檢測的過程
牙醫或牙齒衛生員會用一支很幼細的探針(下圖左),以適量的力度,小心地在牙齒的四周探測及量度牙周袋(如有)的深度,可以由0至超過10mm,視乎牙齦及牙周的健康情況。下圖右顯示在經探測後,發現患者有7mm的牙周袋。
當發現牙周組織有缺失或嚴重受損時,便可能要利用X光檢查來得悉有關牙槽骨的破壞情況。下圖X光檢查顯示患者患有牙周問題並有牙床骨侵蝕的現象。
牙周病除了影響牙肉健康,牙槽骨也會慢慢地遭受影響,並引致收縮。當情況達致一定的嚴重程度,牙齒便會失去支撐而鬆脫。下圖X光檢查顯示患者患有牙周問題,右圖可見缺齒情況嚴重。
洗牙的誤解
左邊的上圖乃洗牙前,而右邊的上圖則是洗牙後。前後的分別讓患者認為洗牙會令牙罅變大、牙齦和牙肉收縮,但事實上正好相反。
若果要理解箇中原因,便先要明白已患病的牙周組織,在洗牙清潔後的復原機制是怎麼樣。人體在修復受傷組織或受損細胞時,會自動探取最快捷的方法,就如手術疤痕的出現乃是因為表層細胞快速生長並覆蓋傷口,以減低傷口暴露而受到細菌感染的風險。
牙肉收縮亦是其中一種快速修復牙周組織(牙周病治理後)的方法。即是當牙周袋經過合適的清潔治療後(洗牙後),表面的牙肉細胞就會以生長比較快的速度去修復傷口,牙槽骨和牙周膜細胞卻不能回復原狀,加上發炎的腫脹消退,康復的過程便令人發覺牙肉收縮和牙腳外露,而原來本很深的牙周袋就這樣變得淺了。
上圖可見洗牙前牙肉腫脹。而下圖可見洗牙後,牙肉因牙周病引致的牙肉退化和萎縮。
由此可見,病向淺中醫,定期的洗牙及口腔檢查是必須的,讓我們在牙周病早期,牙周袋尚未出現的時候便能診斷,並治療早期牙齦發炎的病徵,同時多注意口腔清潔的步驟,如早晚刷牙及清潔牙縫(如使用牙線或牙縫刷),以有效預防牙周病。
希望大家能維持口腔衛生,預防牙周病以保牙齒,一同以口腔健康自豪!
Text by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牙周病學高級牙科醫生馮建裕
3.20「世界口腔健康日」知多點:
於2007年首次成立,最初是訂在FDI世界牙醫聯盟創立人Dr Charles Gordon的出生日期9月12日的,不過此運動其實及至2013年才完全啟動。後來改為3月20日,主要有以下原因:
- 長者在晚年須擁有20顆(天然)真牙才被視為健康
- 兒童應有20顆乳齒。
- 健康的成人應有 32 顆恆齒和 0 隻蛀牙。
綜合以上1至3所出現的數字32、20和0而把該日訂為3 月 20 日。
「世界口腔健康日」網頁: https://www.worldoralhealthda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