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敏感】研究指:「腸易激綜合症」與焦慮症有共同基因起源

專科資訊 - 腸胃肝臟科

1,499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亦稱「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可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除了要承受經常腹痛或腹脹等不適外,更可能因排便問題影響工作和社交,甚至因此不敢外出或旅行。而當患者去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往往結果卻一切正常。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本月5日就刊登了一項研究,指IBS可能是由與焦慮症等疾病有共同的基因起源,顯示大腦與腸道健康之間有密切聯繫。

研究團隊調查了逾50,000宗IBS個案,並將其基因與正常人作對比,結果發現IBS的遺傳性相當低,這表明環境因素如飲食、壓力和行為模式等,才是決定性因素。

研究又指出,有6個基因差異(NCAM1、CADM2、PHF2/FAM120A、DOCK9、CKAP2/TPTE2P3及BAG6)在IBS患者中更常見,其中大部分與大腦運作有關;而這些風險基因,同樣會增加患上常見情緒病的風險,例如抑鬱、焦慮、情緒不穩及失眠等。不過研究人員強調,這並不代表患上焦慮症會導致IBS,反之亦然,說明兩者有共同的基因起源。

領導該研究的英國劍橋阿登布魯克醫院(Cambridge’s Addenbrookes Hospital)腸胃科顧問帕克斯(Miles Parkes)教授表示,目前醫學界對IBS所知甚少,有時甚至會被錯誤歸類為因情緒導致的心身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疾病具有共同的基因起源,受影響的基因可能導致大腦或神經細胞發生變化,繼而引起大腦和腸道的不同症狀。」他又表示,希望該研究有助醫學界日後為IBS研發出更好的診斷及治療方法。

  • 治癌新希望|李嘉誠基金會捐贈 「Histotripsy 2.0」系統,助力中大無創治療肝癌!運抵香港90日,已成功為30名肝癌病患治療

  • 認識「腸易激綜合症」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資料,「腸易激綜合症」的患者需符合以下情況,包括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以及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大便次數會增加或減少,或大便會變得過硬或稀爛。一般人偶然也會有以上情況,但若症狀頻密(達每月3次或以上)或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便有可能患上該病。

    醫學界目前還未完全明白其成因,但相信一般跟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例如飲食習慣、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亦有研究指出,曾經患過嚴重的急性腸胃炎、性格容易緊張,或曾在兒時被傷害或侵犯的人,較容易患上此症。

    有很多醫學研究均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出現並沒有一個單一原因。腸道動力過快或過慢、痛覺敏感度提升、大腦處理腸藏訊息的紊亂、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心理因素等,都跟「腸易激綜合症」有不同程度的關係,而固中關係亦因人而異。

    「腸易激綜合症」的治療

    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目的主要為緩和病徵,減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而不是把病治癒。事實上,現時所處方的藥物皆是以針對個別症狀為主的,例如當患者有腹痛和肚瀉時,醫生會處方止肚痛及止瀉藥等。因此,同是「腸易激綜合症」的患者,獲醫生的處方可能不同

    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藥物主要是以針對個別症狀為主,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類:

    1. 腸胃抽搐藥(Antispasmodic):減少腸藏的強力抽搐活動,適合腹痛或會「腸抽筋」的患者。
    2. 止瀉藥(Antidiarrheal):減慢腸藏蠕動,預防肚瀉。此藥適合經常肚瀉,或因需要經常上厠所而影響日常生活之患者服用。
    3. 瀉藥(Laxative):促進腸藏蠕動,令大便更易排出,適合便秘患者。

    患者可以於病徵發作或影響生活時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這些藥物對預防「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較為有效。但對治療突發的症狀,效果便不太顯著。若病人需要長期或同時需要服用其他藥物,則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及進行覆診,以監測病情。

     資料來源:Nature Genetics,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