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補償心理 | 林震醫生

精神科(醫生博客)

6,781

筆者在會診期間曾經見過一位博士學歷的家長,他經常埋怨他的父母為何不聽他的勸喻,過分寵愛他們的孫仔,兩位老人家會跟隨孫仔的愛好買他喜歡的食物,讓孫仔又點癡肥,再者在所有節日兩位老人家都會無條件地送很多禮物給孫仔,這位博士家長雖然飽讀詩書,可惜卻不能理解兩位老人家的行為。筆者告訴他這可能是潛意識在作祟,筆者決定為他進行心理分析 (又稱精神分析),但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補償心理」 ? 

根據心理分析 (Psychoanalysis),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認為潛意識的功能就是保護自己,其中的一種方法就是經過心理防衛機制 (Defense Mechanism)。所謂心理防衛機制,指的是我們潛意識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減少因不可接受或潛在有害的事物而帶來的焦慮。「補償」(Compensation) 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補償心理的概念類似「因為過去有所欠缺,所以現在要加倍得到或奉還。」有很多時候,補償行為都只是一場自我心理的救贖,而非真正對對方的補償。 

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inferiority),而優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補償。換言之,每個人都嘗試追求卓越、完美和成功,從而達致「自我超越」,在過程中會通過「補償行為」來克服個人的缺陷。有一種較為極端的現象稱為「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指的是個人否認其失敗或某一方面的缺點而加倍努力,結果反而超過了一般正常的程度。這位博士家長透露他的父母出生於窮困家庭,他們只是擁有小學的學歷,筆者指出他們難以理解的行為就是補償行為,因為兩位老人家的童年物資短缺,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如每天吃得溫飽也未能達到,因此他們除了對孫仔無微不至,其實也是在救贖和補償他們什麼都沒有的童年。 

在這次會診接近結束的時候,這位博士家長突然眼泛淚光,他告訴筆者當他獲得博士學位的時候已經是三十五歲,他詢問筆者 :是否這說明的補償心理比父母更加嚴重?孜孜不倦的求知慾其實是否就是過度補償 ? 筆者的回應是 :「千金難買少年窮,你已成功到達自我超越的境界!」

Text by 林震醫生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