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紅十字會去年10月委託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香港市民對急救之認識和態度」調查,發現市民在過去10年間對急救的知識明顯有改善,但對部分常見受傷情況的處理方法,認知仍較貧乏,更對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纖維性顫動器(AED)仍認識不足或存誤解。該會建議政府將急救加入學校常規課程,並呼籲巿民踴躍報讀急救課程,在危急時亦能施以援手。
研究人員透過電話訪問了1,007名市民,調查他們如何應對10個常見受傷情況,結果發現受訪者平均答對5.71題,比2011年的5.3題高。但當被問及喝下通渠水、進食時哽塞或被水母螫傷時的正確急救方法,只有不足三成受訪者能正確答對。至於如何使用AED方面,僅有44.5%受訪者知道啟用AED後,首先會有「語音提示為傷病者貼上電極片」,只有26.6%能指出「只有法定許可地方才可設置AED」是錯誤描述,但有近37%人認為「沒受訓人士也能使用AED」是錯誤描述,且有52.1%受訪者不同意「即使沒接受訓練,每一個人也可以使用心臟去顫器」。
紅十字會緊急應變策略委員會主席蕭粵中認為,市民毋須受過訓練也可使用AED,只須跟從AED的語音指示便可,結果反映市民對AED認識不足或存在誤解,沒有信心使用它。香港紅十字會急救顧問小組成員石錦全建議建議政府可將急救教育納入中小學和大學課程,以向市民教授正確的急救知識,在危急時發揮救人精神。
資料來源:紅十字會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