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碳水化合物有毒」的說法最近看上去很有市場,加上最近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的一篇鼓吹「碳食有毒」的文章出來後一度甚囂塵上。有鑑於此,BioArt邀請到清華大學長期從事代謝組學的胡澤平教授進行了解讀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從碳水化合物與糖尿病發病的相關性方面進行了闡述了碳水化合物的適量攝入對健康的重要性,有力的駁斥了「碳食有毒」的概念。
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質,並且有調節細胞活動的重要功能。
研究人員在關於碳水化合物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利弊」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論。近日,來自廈門大學的林聖彩教授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arbohydrates: Not All that Bad?的評論文章,提出了關於碳水化合物與人類健康之間關係的最新觀點,指出碳水化合物並不都是有害的。
近期一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有關葡萄糖代謝的新通路及其全新的生物學功能。該研究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當前學術界對葡萄糖代謝途徑的認識,對豐富葡萄糖的生物學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一項長期的臨床隨訪研究則顯示長期低碳飲食相較於合理碳水化合物攝入可導致更高的死亡率。鑑於此,林聖彩教授指出:碳水化合物絕不僅僅只「幹壞事」,而「平衡膳食有益健康」這一觀點,為人們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提供了重要指導建議。
該評論指出,由於過去的研究證明葡萄糖代謝,尤其是糖酵解在為腫瘤細胞快速增殖中提供生物材料,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升高,因此碳水化合物一直被「妖魔化」,特別是高碳水化合物飲食被認為是有損人體健康,並且與代謝型疾病(例如肥胖症與糖尿病)密切相關。也因此,低碳飲食曾一度被廣為推崇。低碳飲食如此流行是因為它能在短期內有效降低體重,但同時也伴隨了易疲勞,腎臟負擔加重,機體酸平衡被破壞等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似乎還忽視了長期低碳飲食對人體有何影響。而在2018年7月發表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John R. Speakman團隊進一步證明,是膳食中的脂肪,而並非蛋白質或者碳水化合物,在白老鼠中導致了肥胖。
來自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於2018年8月在Lancet Public Health發表了一項題為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最新研究,全面的揭示了飲食中不同含量碳水化合物對人群死亡風險的影響,有助於回答日常飲食中不同成分的組合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具體來說,研究人員首先對來自美國四個社區的15482名被測試者進行了膳食調查問卷,隨後又結合了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多個國家的43萬名被測試者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最終發現總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U形關聯”。也就是說,過高或者過低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均與壽命縮短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的50%到55%)與早期死亡風險的相關性最低。這一結論推翻了「碳水化合物有害」這一論調(最近,Cell Metabolism雜誌推出了一篇題為Carbotoxicity—Noxious Effects of Carbohydrates的文章特別提出了“碳食毒性(Carbotoxicity)”的概念,看上去有些危言聳聽)。
人群數據並不支持碳水化合物攝入增加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含糖飲料攝入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其中主要為含糖飲料中的果糖引起的一系列代謝紊亂。 2017年柳葉刀(Lancet)雜誌發表了一項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包括42,152名中國人,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實際上這種風險只在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佔總熱卡的60%以上時才顯著增加。然而,目前中國人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約為50-55%。亦有大量人群研究表明,適當的攝入碳水化合物(佔總熱卡的50-55%)對健康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綜上所述,林聖彩教授在評論中提出,面對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我們要回歸理性,重新審視碳水化合物在人體內的功能,只有做到平衡膳食才能真的有益健康。這或許也與中國傳統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但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平衡膳食,如何才能做到合理而平衡的飲食,也是未來我們仍需繼續探究的重要問題。
Source : Cell Metabolism, the Lancet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