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或香港,有 10%的人口受糖尿病困擾,而患者因併發症而要住院及接受治療,往往都會涉及大量醫療資源。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分析了 77 萬名本地糖尿病人的數據,發現在 16 年間,冠心病、心衰竭及中風等常見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亦下降不少,但同時年輕糖尿病患者正不斷增加,45歲以下年輕患者出現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仍相當高。研究結果已分別於醫學期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Diabetologia, PLoS Medicine 及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
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發生率下降八成
中大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研究團隊分析了由 2001 年至 2016 年間,本港公立醫院共 77 萬名糖尿病人的數據。在這 16 年間,與糖尿病相關的主要併發症(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中風和截肢)的發生率下降了 60% 至 80%。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數字減少了 70%,癌症導致的死亡數字減少了 60%,糖尿病患者因各種原因引致的死亡數字減少了 50%。但以上的改變只限於中老年的糖尿病人,年輕患者並無出現相關改善。45 歲以下的患者中,出現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保持不變,年輕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比同齡的非患者高 5 倍。
年輕人對藥物依從性低
首席研究員兼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副教授陸安欣醫生表示,中老年的糖尿病人獲得改善,有賴於公共衞生設施運作改善、建立全港性糖尿病中心、定期篩查糖尿病併發症、控制高危因素(如戒煙、三高等)、有新藥的出現,以及更多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陸安欣提及,因為年輕人大多對藥物的依從性及生活模式的改變都不太理想,他們大多都忙於工作,有時難免會忘記服藥及打針,而外出用餐也少食清淡食物,這些都會影響對血糖的控制。陸安欣認為教育年輕人了解糖尿病風險十分重要,呼籲政府增加資源,及早識別高風險年輕糖尿病患者。
及早做糖尿病篩檢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馬青雲教授指,據中大的「香港糖尿病登記資料庫」數據顯示,年輕糖尿病患者的預期壽命會較一般人短 7 至 8 年、死亡風險高5倍,一生中的平均住院日數達 100 日。「如妥善控制風險因素,可將留醫日子縮短三分之一。」馬青雲教授提及,兒童肥胖亦是年輕病患無改善的主因之一。年輕患者之中,有7成肥胖、另外3成體重正常。成長過程中愈肥胖,體內的胰島素難以跟上正常水平;加上年輕患者的發病原因也包括遺傳因素,如家族糖尿病史、母親曾有妊娠糖尿病等。
領導此項研究計劃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創所主任陳重娥教授提到:「年輕患者的發病原因複雜,除了肥胖、缺乏運動等,更包括環境、社會心理和生活方式。」因此確定發病成因,對提升個人化治療的成效非常重要。」她建議家族糖尿病史之人士及早做糖尿病篩檢,一旦檢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
中大醫學院現招募 45歲以下的年輕糖尿病患
研究團隊提出新的「年輕糖尿病精準醫療」,結合遺傳資訊、生物標記與臨床特徵,確定糖尿病患發病原因和未來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改善降血糖藥物的選擇及制定個人化治療策略,驗證對相關患者群組是否有效。中大醫學院現正招募 45歲以下的年輕糖尿病患者,參與一項名為 PRISM 的研究計劃,以確定個人化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如欲了解研究計劃詳情,可發送 WhatsApp 訊息至電話號碼 9563 0326 或電郵至 prism@cuhk.edu.hk。
Source:CUHK Medicine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