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心理學家章景輝

疫情下的精神健康|輔導心理學家章景輝

專科資訊 - 精神及心理科

717

疫情緩和,「後疫情」的生活漸漸變成日常,市民生活經歷大大小小的改變,由抗拒戴口罩到全民戴口罩,孩子停課到分階段復課,親友限聚到「安心出行」,人們看似逐漸適應疫後的「新常態」,事實是否如此?病毒不單帶來生命上的傷痛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更是影響著我們的精神健康。

疫情新常態

筆者從事學校輔導工作多年,近日學校分階段復課,學生輔導個案較疫情前有增無減,情緒困擾、學習壓力、過份使用電子產品、逃避上課、家庭衝突等,常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而每一位接受輔導學生背後反映的是整個家庭的心理需要,這疫症下的情緒壓力「風暴」,值得我們更大的關注。筆者希望分享幾個日常小方法,協助大家維持精神健康,提升大家的生活素質,亦希望大家明白生活中的幸福感由簡單的選擇開始。

每天安排一項20 – 30分鐘緩慢靜態活動,如看書、聽音樂、散散步,悠閒地吃一頓下午茶等。慢活有助提升感官的敏銳度,讓我們更覺察身體對壓力的反應,亦有助平靜我們的情緒。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終日忙東忙西,偶然讓自己靜下來,亦是一項簡單的舒壓辦法。

  • 焦慮症|本地研究:近7%青少年患有焦慮症。一文教你分辨「焦慮症」與「一般情緒」

  • 另外大家不妨對自己好一點,每天給自己做3件喜歡的事,事情可以十分簡單,如吃一頓豐富的早餐,看一套浪漫的電視劇,又或是和喜歡的人聊天,大人們或可以偶爾要求子女幫忙做一些家務。主動對自己好一點,看似無關痛癢,其實這簡單的行動反映著我們有能力去選擇快樂,而不是等待快樂出現。這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助我們提升心理靭性,應對壓力。

    人長大了,體驗更多的挫折,明暸環境的限制,往往忘記了從前的目標與夢想,然而人在追求目標和夢想的過程,更能活出生命價值與意義。如你在成長的路途上迷失了,值得回想自己的夢想,又或是詢問自己,希望半年後自己有什麼改變,再替自己訂立一個短期目標。理想的目標是要與自己的生活相關的,如培養興趣、改善體魄、增長知識。筆者從沒忘記,夢想不單是孩子的專利,成人更需要夢想。

    沒有患上精神病患不代表我們精神健康,以上3種日常生活的小方法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快樂情緒與幸福感,而這正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指標。

    Text by 輔導心理學家章景輝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