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一名5歲男童於上周四(7日)被遺棄在幼稚園,校方聯絡男童父親時,對方竟表示「不會去接他了」,更提到自己做了親子鑑定,證實男童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讓幼稚園老師自行處理男童。幼稚園其後代為照顧了4日,最後在政府的介入下,男童的生母終於主動聯絡校方,但表示自己還在外地工作,明後天才會找時間來接孩子。
撰文: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圖片來源:網易新聞、Shutterstock@create jobs 51 │ 資料來源:網易新聞、GeneSys Biotech
遺棄兒童|5歲童被遺棄幼稚園遭親人拒接 父親直言不接回、「不是我親生的」
根據《網易新聞》報道,南寧市良慶區新佳幼兒園上周四放假,但5歲的男童小睿(化名)於當日放學後仍遲遲未被接走,身邊只有幾件換洗衣物跟一部手機。小睿的班主任表示,小睿每天由父親接送,可是當天放學的時候, 老師們並沒有等到男孩的父親來接小睿。父親當天發訊息表示自己不來接男孩了,讓老師「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他更表示自己已經做了親子鑑定,確定小睿不是他的孩子。
然而,父親每天半夜都會給男孩打電話問候,惟男孩的母親則從來沒有露面。老師們後來到派出所求助,並聯繫到小睿的外公和舅舅,但二人都表明不會接收小睿。
事件其後在網上曝光,並迅速引發網民關注,加上當地政府協調處理事件,成功令小睿母親主動聯繫幼稚園老師,她表示目前自己還在外省,正在急趕往南寧,過幾天就會把男孩接走。
不少網民亦批評小睿的父母,指他們未有盡為人父母的責任,「就算不是自己生的,也不能丟包啊」、「不是親生的又怎樣,孩子無辜」、「知道兒子被遺棄後居然可以過兩天再接」,亦有網友指,「從外公、舅舅的反應來看,這媽媽問題不小」。
親子鑑定的演化及準確度
根據美國生物科技公司「GeneSys Biotech」的網站顯示,親子鑑定擁有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當時基本上只能通過父母及子女的血型來判斷雙方有否血緣關係,因此出現經常出現誤判情況,準確度只有30%。
到上世紀30年代,親子鑑定技術有所改善,會使用血清進行檢測,因血清內蛋白相容則證明可能有血緣關係,但由於以血清蛋白為標準仍不算準確,所以誤判情況也較常出現,準確度只有40%。
到1970年代,親子鑑定的準確度逐漸提高,並開始以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為標準,HLA種類繁多,人體每部分相對獨特的HLA抗原,且只能從親生父母遺傳,惟仍有少數人在沒有血緣關係下仍有十分相似的HLA,因此準確度有80%。
到1980及1990年代,親子鑑定都轉為檢驗DNA,不過方法則有所不同。前者是用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檢測父母與子女血液中的DNA;後者則是用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檢測血液DNA,不過檢測速度較快。由於兩者都是較為成熟的技術,且驗DNA較為準確,因此兩者的準確度都高於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