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食」的人常常覺得餓、難以抗制食慾,究竟除了「忍口」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控制食慾呢?近日,科學家就發現了飢餓感控制中心的大腦「開關」,操控這區域的可幫助患者在生病、厭食時恢復食慾,或為進食過度的人控制食慾。
飲食習慣與大腦如何吸收感官信息、消化系統如何處理食物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員發現,腦部情緒中心的部分——杏仁核,可以控制胃口。科學家相信,有朝一日或可「關閉」抑制食慾的神經元,幫助厭食症患者進食,或者「開啟」幫助肥胖人士抑制食慾。
杏仁核協調食慾傳遞
據估計,全世界有7000萬人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飲食失調,包括厭食和暴食症,雖然症狀在女性中的比率更高,但飲食失調是影響著不同性別人士。而那些沒有患上飲食失調的人士,也肯定會有食慾問題或與飲食不健康。雖然大多都基於遺傳和環境因素,但暴飲暴食被認為是肥胖的主要因素。大腦區域中的下丘腦可以分泌激素,幫助調節飢餓、口渴和睡眠等基本需求。
人類會受到情感影響進食,因此亞利桑那大學科學家希望找到控制情緒慾望的大腦部分,以及可否改變飲食習慣。科學家著手研究厭食症老鼠的腦神經迴路,他們發現許多大腦區域彼此「交談」去傳達或消除食慾, 而杏仁核中的大腦神經元(大腦情感中心)則協調著所有「交談」。如果將抑制食慾的神經元「關閉」,厭食症動物就會感到飢餓。
有效阻止發炎引起的食慾降低
研究的作者之一、亞利桑那大學神經科學家Haijing Cai博士解釋:「通過限制腦內的神經元發出信號,我們可以有效阻止發炎引起的食慾降低,使患者吃得更多。」對於肥胖患者,則可以激活這些神經元,幫助他們減少食量。研究使用化學基因沉默(Chemogenetic Silencing)技術,非侵入性地控制這些神經元發出信號以控制食慾、使厭食症人士認為自己飽了,或用化學物質去激活神經元,減少暴飲暴食。雖然研究在老鼠身上進行,但他們計劃在人腦證明同樣的飢餓和食慾通路,相信能夠幫助人們增強或抑制食慾。
Source from NCBI,University of Ariz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