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康】精神科醫生解釋不同年齡的自殺成因和「自殺模仿」現象。

專科資訊 - 精神及心理科

1,314

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中心的數據所得,2014-2016年在15-24歲的群組中,自殺的數據的確有增加的趨勢。而精神科醫生許龍杰醫生表示,所有自殺傾向都包括三個因素,以下由醫生解釋一下。

 

許醫生表示,在評估自殺的可能性時,最重要是考慮之前會否有曾經自殺或傷害自己的紀錄,另外就是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生理因素方面,我們應留意會否有家族遺傳; 而心理因素就是性格發展上產生的障礙和問題,可能會影響到他很容易產生情緒波動。最後社會環境因素就要視乎人際關係、工作、家庭和學業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壓力,這些都是會引致自殺風險的提升。許醫生表示,而現時年輕人大多自殺風險的因素,都是圍繞人際關係和身邊的朋友,或是關於學業方面。但成年人的環境因素就有所不同,大多是因為職場、工作或婚姻,這些壓力都會導致情緒有問題。

 

另外,許醫生指出,有很多研究顯示,假如社會上出現了名人或轟動的自殺個案時,傳媒大肆報道時,就會有其他人仿效他們的自殺,引至自殺率上升,即是精神科所說的「自殺模仿(copycat suicide)」現象。可是,一個人本來沒有自殺風險因素的話,就不會單單看到有人自殺就跟隨,多數都是病人本身有其他自殺因素。「自殺模仿」現象指自殺的人本身很著名和影響力強,而自殺方法亦會傳到社會較脆弱的人,當傳媒報導時就會有不幸的人選擇跟隨。所以,世界各國都會有守則給傳媒遵守,在報導這些轟動的自殺案時,都應盡量低調而避免重複的報導,亦不要有煽情的喧染。

  • 情緒病 │ 習慣戴面具、以笑迎人「微笑抑鬱症」,一旦爆發,甚至比重度抑鬱傷害更大!

  •  

    許醫生指出,如果身邊有人向你透露有自殺的念頭,千萬不要第一時間就勸導他們「不要這樣做」,應該先用同理心慢慢聆聽對方,嘗試了解自殺想法背後的原因,將他的情緒發洩出來。如果發現他的情緒病徵過於嚴重,就要勸勉他尋求專業的治療和幫助,才能令有需要的人得到治療。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