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為上】沙門氏菌常見於各種動物及食物,可引致食物中毒。

健康生活

1,639

近日有則台灣新聞,報道了一名女孩因進食受沙門氏菌感染的食物,引致食物中毒,不但出現發燒、腹痛等徵狀,其小便更呈綠色。但到底甚麼是沙門氏菌,我們又可以怎樣預防受感染?

沙門氏菌(Salmonella)為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據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顯示,這種桿菌的特性為:

  • 具有鞭毛,善於運動;
  • 好氣性或兼性厭氧菌;
  • 不會形成芽胞;
  • 適合生長的酸鹼值(pH)為6.5~7.5之間,在酸性環境下(pH<4.5),生長會被抑制;
  • 生存的溫度在4-48℃之間,以35-37℃生長最佳;
  • 耐熱性低,煮沸5分鐘可將其殺死。

這種病原體常見於未熟透的肉類、肉類食品、家禽、未經加熱殺菌處理的奶、生的蛋及蛋製食品等,亦常見於食用動物(例如家禽、豬和牛)和寵物(例如貓、狗、鳥類和龜等爬蟲類動物)。

受感染的病徵包括:嘔吐、腹瀉、腹痛、發燒、嘔吐

一般而言,受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腸胃炎都無需用抗生素治療, 只需要補充水分及電解質,2-3天後就會自然痊癒,死亡率為1%以下。而假如感染情況嚴重,亦有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不過這些情況十分罕見。

  • 消委會電動輪椅|電動輪椅收費差距極大,月租最貴2500元,有機構最多收1.2萬元按金!

  • 不過一些特殊病患者,例如小於三個月大的嬰兒、大於50歲以上的長者、器官移植者、血液腫瘤患者、有人造植入物的病人(如人工血管、心瓣膜、人工關節等)、以及鐮刀型貧血患者,若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的情況,則應接受抗生素治療,以避免發生移轉性的感染。 

    相對治療,預防是更為重要。事實上,沙門氏菌並不耐熱,於60℃加熱20分鐘即可殺滅,因此進食前都應把食物徹底加熱,並立即食用。 而為防止加熱後二次污染,過程使用的容器、刀具、砧板都應以生、熟分開。而在處理食物之前,必須徹底清潔雙手並在過程中保持整潔。

    為防止環境感染,應盡可能防止老鼠、蒼蠅、蟑螂等病媒體出現於處理食物的場地,也不應讓狗、貓、鳥等動物帶進場地,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假如懷疑食物被蒼蠅等病媒體沾染或各種原因造成不潔,都應立即丟棄,切勿食用。

    Source by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衛生防護中心自由時報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