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護理|在傷口癒合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結痂的過程,但是結痂會凸起一塊,有時候還會癢、甚至流組織液,讓人想剝又怕再一次受傷。又有很多傳言表示結痂是一種保護機制,不管怎樣都要忍耐不可以剝,但也有人說,結痂的底下都會爛掉、要大家繼續保持傷口濕潤,修復的才會快。
撰文:Medical Inspire|圖片來源:Freepik、Shutterstock|資料來源:healthline 1 2
傷口護理|結痂不等如傷口快好?解開傷口結痂的3大疑問
結痂就代表傷口好了?
許多人以為傷口一定要結痂才會好,其實也是個迷思。有護理師指出「痂」是傷口表面如血小板、纖維蛋白、細菌殘骸等組織,因缺乏水分、油脂而乾燥壞死形成,所以結痂不代表傷口癒合的前兆。而且黑色的痂皮遮蓋傷口,反而不易知道組織到底癒合了沒。有時患者用手剝掉痂皮才發現底下還有嚴重的發炎感染,而且痂皮也會延緩新生表皮細胞的流動、生長。當傷口呈現淡淡的粉色,摸起來跟周圍皮膚一樣平滑,其實就是癒合了。
我們不該揭起痂皮嗎?
首先傷口修復的過程中,因為有凝血因子等修復物質,所以傷口上會出現一層痂是很正常的。如果傷口很淺的話,就千萬不要把痂剝掉,這樣確會讓皮膚一直受傷,從急性發炎變成慢性發炎,可能引發潰爛、蜂窩性組織炎或是壞死。一般而言,想看痂底下是不是正常,不用剝開,看邊緣就可以,如果邊緣附著的很緊密,表示底下在癒合,而痂皮可以推動的話表示有感染,如果很紅很紅,就代表可能在發炎,這時最好請醫生處理。
不過如果是特別厚的結痂,而且外面有紅腫、有組織液或是膿流出,表示底下可能還在發炎,甚至感染,這就要重新處理傷口。而有些看起來像痂的硬皮,呈現黃色或是深黑色,其實是壞死的皮膚,比較常發生在慢性潰瘍或是褥瘡的人身上,死皮會阻礙表皮從兩側生長回來,所以這時要去醫院請醫生進行清創,先消毒傷口,再把爛掉的組織挖走。
為何傷口復原時會特別痕癢?
傷口復原會癢是因為身體正在收復組織及防禦細菌。由於傷口的出現,會令我們第一層防線(皮膚)受破壞,細菌容易入侵。因此傷口須要癒合期間,身體的纖維細胞大量製造膠原收復皮膚,正常的一般皮膚傷口會在一至兩星期內癒合,經過結痂及表皮再生過程後,大約十天即會長出新皮,期間皮膚傷口附近會紅腫、麻痺和痕癢。
另外,一些細菌或已入侵傷口內,那時便需要多些血液中的白血球,巨噬細胞去抵抗細菌及病原體。由於以上兩個過程也需要血液提供,組織損傷後會釋出一種化學物質,叫做組織胺,它可刺激微血管,使其擴張,血流量增加;還會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使血液中一些成分漏出,也使血液中的白血球更容易溢出,因而造成為炎性反應,即是是局部的紅、腫、熱、痛現象。
不過在此也要提醒大家,傷口痕癢的不一定就是癒合復原的前兆,輕則可能是傷口發炎,或是對敷料過敏,嚴重的話有可能是蜂窩性組織炎、感染性濕疹等等,所以有傷在身的朋友們,除了受傷當下要好好消毒,平時也要注重個人衛生習慣,保持傷口清潔;一旦發現有異狀,例如傷口有異味、化膿,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一定要儘速就醫,千萬不要一拖再拖,把小傷拖成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