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見了」|梁琳明醫生

精神及心理科(醫生博客)

1,774

剛參加好朋友的爸爸的葬禮。他們是充滿愛的一家人, 夫妻和睦,時常三代人開開心心的生活。在子女憶述父親的生平和生活點滴時,淚中有笑, 離愁別緒, 思念、不捨之情溢於詞表。雖然世伯已經離世,但我深信他對家人的愛和灌輸下一代的價值觀從未離開,反而更深刻地植在兒孫的心裡。

在回家途中,我想起一個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婦人的女兒。她陪媽媽來覆診時,傷心地對我說:「梁醫生,我原來的媽媽不見了!面前的媽媽對我來說像個陌生人。她以前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十分照顧和體諒家人,絕少發脾氣。但她現在變得小氣和容易暴燥,上星期她居然跟三歲大的孫仔爭玩具,我制止時, 媽媽想出手打我!我知道這是認知障礙症的病徵,但我真的很傷心!」這個女兒正在經歷的何嘗不是另一種悲傷的過程(Grief reaction):「原本的媽媽」 因病而一點點的離她而去。

每個人都要面對失去至親/死亡,當中帶來的焦慮和傷痛不言而喻。讀到存在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的鼻祖 Dr Irvin Yalom 所寫的一本關於面對死亡的書《Staring at the Sun: Overcoming the Terror of Death》,他把一個人的存在意義比喻成漣漪 (Rippling Effect)。我希望在此引用他書中少少的一段落:「 我們每個人,在有意無意中, 會影響我們四周的人。 影響力會持續多年,甚至跨代。有如在水溏中的漣漪, 雖然已經看不見水的波動,但影響/漣漪依然會細微地持續下去」。

(原文:Rippling effec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each of us creates-often without our conscious intent or knowledge- concentric circles of influence that may affect others for years, even generations. That is, the effect we have on other people is in turn passes on to others, much as the ripples in pond go on and on until they′re no longer visible but continuing at a nano level.)

父親的慈愛和母親的溫柔不會因為死亡或病而離開,因為那已經變成子女的一部分。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希望把這短短的文章送給我最好的朋友和已安於天家的世伯。

    Text by 梁琳明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