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發燒是為人父母不能避免的常見問題。胎兒從母體得到的抗體與抵抗力一般維持最多六個月。 餵哺母乳的嬰兒研究顯示,呼吸道和腸胃炎感染的機會相對較低,但隨著成長接觸較多人及上學而受到感染,發燒是不能避免的。
少於六個月的嬰兒及母乳哺育期間不會生病?
母乳的好處多不勝數,醫學界非常鼓勵。但小朋友會否生病,除了天然抵抗力受到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嬰幼兒生病絕大部份是受到飛沫、接觸及糞口途徑傳播。遇上接觸生病的人或飛沫,或於口腔期經常將不潔物放進口中。雖然是幼小嬰兒或仍然接受母乳餵哺,受到感染發燒亦非罕見。
發燒會影響身體及腦袋?
一般的想法總覺得發燒是壞事,發燒時間長或持續不退常見的說法是會燒壞腦子。
其實發燒的反應是細菌或病毒於體內刺激白血細胞,造成的微小物質影響到腦部的恆溫器,令身體以為提高了的溫度才是正常的體溫,於是調節體溫上升。亦有說法小朋友發燒可以將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對於抵抗疾病或許會有小幫助,所以小朋友因病發燒家長亦無須太驚慌。
一般燒壞腦子的說法,大多是因為感染了腦炎或腦膜炎等比較嚴重感染,復原後腦部神經受到傷害,而錯誤解為發燒會影響腦部。
亦有些情況,尤其小朋友六個月至六歲間,突然發高燒初期會造成高熱性驚厥,俗稱發燒抽筋或急驚風,由於恐懼抽筋的發生會影響小朋友的腦部發育,實際上大部分高熱性驚厥,除了嬰兒太小或抽筋時間過長,又或者並非典型的發燒抽筋之外,大都是良性,隨著小朋友年紀長大,發生的機會越來越少。
小朋友發燒是可以用酒精、冰水浴或冰敷降溫?
一般的退熱貼或冰敷,只是短暫時間將體溫降低 ,令小朋友感覺舒服一點,並非有退燒或治病作用。退燒藥亦然。至於酒精或冰水浴,由於會造成外部血管收縮,反而潛在未能降溫的風險,不建議使用。
反而溫水浴、用暖毛巾包裹或海綿摩擦身體,尤其是當發燒時,外部血管收縮造成手腳冰冷,摩擦後血管擴張能將體溫短暫時間帶走, 加上適量的退燒藥,能夠減少小朋友生病時的痛苦。
發燒時需要出汗才能退燒?
傳統的想法,發燒時多穿衣服或蓋上厚被子,讓小朋友出汗便能加速復原。
我們人體溫高的時候,需要散熱,否則就像中暑一樣,持續高溫會影響身體機能,甚至腎衰竭,所以要焗出汗的說法,絕對不穩妥。
相信誤解的來由,當我們體溫高的時候,出汗可以幫助降溫,但這是雞與雞蛋的邏輯,亦並非每次發燒都要出汗體溫才能下降。
其實小兒發燒,最重要是找出源頭與因由。一般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或腸胃感染,大部分經過休息,會於數天內自然復原。針對病徴的藥物亦無需要用太多,作用只是令生病的過程痛苦減少,幫助休息及入睡,從而加速康服。
筆者會於稍後再繼續談小兒發燒的處理及誤解。
Text by 兒科專科梁卓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