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怎樣放棄|黃瑋妍醫生

精神及心理科(醫生博客)

1,883

「堅持到底!」「加油,唔好放棄!你得嘅!」你說和聽過多少遍這些善意的鼓勵說話呢?重覆訊息不知不覺內化於心間,成為社會廣泛接受面對難關時的應有態度。我們從小學習努力堅毅向上爬,往前看。大家在這方面已很熟練。反之,對於自己應何時停止、怎樣放棄,和怎樣面對因為放棄而産生的龐大罪疚感這些課題,印象便比較模糊。臨床上,過度的堅持,對自己要求過高,完美主義的性格,會增加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及飲食失調的機會。那有什麼方法去學習適時放棄,取得平衡呢?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現代教育執重知識培訓。無可否認,學歷和知識水平高的,道路始終較平坦(至少到現在仍是)。我自己也是在這框架下受惠的一羣。腦袋中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它不足以給予人們齊全快樂的生命。我們同時需要的,是智慧。靠生活累積,住在身體、骨子裡、in the gut的智慧。單憑腦袋是不能認識自己真正的限制的。思想能超越時空,不受現實所規限,能跨過萬千障礙。也正因如此,單憑思想得出的結論未必是此刻最適合自己的做法。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靜觀課程中的伸展運動,教導我們怎樣聆聽身體的智慧。表面上是一系列瑜伽式子,但在靜觀課內,練習的意向並不是要達至什麼體位,而是用身體如實感受每一個動作的感覺、每一刻的局限及可能性、與及自己面對局限的反應,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導師不會規定式子要維持多久,甚至不做也可以。局限可以是外在有形的,例如衣物、筋踺、甚至是必須要你放下一切立即照顧的孩子;也可以是內在無形的,例如恐懼、強求、好勝的心。

透過訓練,你可能見到自己每一刻的能耐原來都不一様。身體的限制可能與自己所想的有出入,例如在到達身體真正限制之前已經很想停止,又或發現每每要超越了底缐,感到疼痛甚至拉傷了才停頓。也可以探索一下,當身體臨近界限時,有沒有一些內在微妙的徴兆會向你作出提醒,再而學習信任這些徵兆。因為,身體的智慧跟恐懼不一樣。它是靜悄悄,安穏的。很需要靜下身心,多練習才能聽到。這些靜悄悄的智慧,不僅提醒我們體能上的限制,也是生命的指南針。

語文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放棄」giving up 總有失敗、在他人之下的感覺,難怪會感到內疚。其實能尊重此一刻的能力與局限而終止一件事情,是「放開」letting go,感覺是從容的。要在人生路上能堅毅圓滿地成長,必會遇上困難。在努力之餘,也同時要學習放開不再適合自己的人、事、習慣、甚至價值觀。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Text by 黃瑋妍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