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精神科醫生對移民的忠告|梁琳明醫生

精神及心理科(醫生博客)

14,859

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個沉重的題目:移民。

最近朋友圈中的話題離不開移民,尤其對有兒女的父母來說,這顯得更為迫切。

我完全不懂移民政策和各地經濟樓市狀況,但想從一個殖民地時代出生、土生土長香港小市民和老人精神科醫生的角度對打算移民的同輩朋友提出兩個忠告:

一、你有「送子女外出讀書後,他們便不會回香港工作結婚生仔」 的心理準備嗎?

我認識不少七、八十歲父母的朋友和病人,他們八、九十年代移民海外, 自己做「太空人」在香港賺錢,兒女在英、美、加、澳讀書,然後成家立室,一年最多回港一次探望父母。父母年事已高,不喜歡搭長途飛機,也買不到旅行的醫療保險,所以無論多想些親近兒孫,還是好像牛郎織女, 七夕才能親身一見。 他們自己經濟富足,也有朋友社交,但當提起兒孫, 難免有一種孤獨無奈的感慨。

二、有親人在香港照顧體弱有病的父母嗎?

親身體會:我有三兄妹,我和細妹選擇在香港讀大學。細妹一家住在爸爸媽媽附近, 幾乎每天見面,有好好的照應。哥哥三十年前去美國升讀大學, 取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結婚和落地生根。哥哥很關心爸媽,我們一家人關係融洽。哥哥一家四口原本打算今年暑假回香港聚聚, 怎料遇上疫情 ,回港計劃只能告吹。爸爸這幾年做了兩次大手術,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可謂「 今日唔知聽日事」,哥哥心急回港的心情我完全理解。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工作體會:我見不少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家, 兒女全部身在海外, 所有照顧父母的責任全「假手於人」(外傭,或父母的兄弟姊妹),自己只能「 遙遠控制」。他們一方面擔心照顧者照顧不來有情緒行為問題的長者,另一方面又擔心父母被騙財/受不良對待。認知障礙症令患者不懂用視頻通訊,溝通和表達能力變差, 疑心變大,不懂準時服藥和接受治療。家人會問:「 醫生,你有乜嘢幫到手?」我的回覆:「 這不是醫療的範疇,你應該去社會福利署申請社區照顧服務,但最好的照顧員也不能代替家人的角色。」所以考慮移民前,應該和父母和其他兄弟姊妹商量好。

    移民是大事, 一定要深思熟慮。

     

    Text by 梁琳明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