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租金高昂,住屋問題長期以來讓港人深受壓力。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上月發布香港住屋負擔能力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訪問近2000名香港住戶,發現住屋負擔能力愈差的人,其生理及心理健康愈差。住屋壓力大的人更多面對生活必需品匱乏情況。學者預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多人失業,不同階層的住屋壓力對其身心健康影響的差距會更大。
團隊於2014年至2015年間訪問了1,978名本港成年人,結果已刊登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研究發現住屋負擔能力較差的人士,身心健康也欠佳,尤其是精神健康情況令人憂慮。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解釋,住屋壓力可令市民心情長期受壓,可導致抑鬱或焦慮症;亦有外國研究顯示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住屋負擔能力最高、即剩餘收入最高(多於2.9萬元)組別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平均有53.1分及57分,最低組別(剩餘收入低於1.1萬元)只有49.5分及52.1分;排除人口特徵、生活習慣等其他因素,單計住屋負擔能力,兩個組別的分數仍然相差2.53分及3.87分。中大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所長鍾一諾指出,在沒有其他不良習慣影響下都出現健康差異,即健康不公平情況,認為相差分數屬於高。他亦表示,決策者或可為生活狀況處於匱乏的人士,制訂針對性的房屋政策,解決大眾的住屋負擔能力問題外,亦有助減低社會健康的差異。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就估計,不同階層面對住屋壓力導致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差距會更大。他舉例,疫情令多人失業,露宿者數字大幅上升,另外亦有劏房戶兒童因未能上學而長期置身擠迫環境,對兒童及其家人都產生不少壓力。
甚麼是「健康公平」?
「健康公平」這概念所關注的是社會在醫療資源分配、醫療可及性、人們面對感染及發病風險,以及整體健康質素上,有沒有存在可避免及不必要的差異。當一些可避免及不必要的差異存在時,社會便會出現「健康不公平」的現象。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或城市,不論發展程度,均存在「健康不公平」的現象——不同社會群體的健康狀況存在巨大差異,弱勢社群(如:社會及經濟地位較低人士、長者、移民人士、少數族裔等)相對其他群組面對更大的感染及發病風險,整體健康質素亦較差。每當面臨大型的疫症如新冠肺炎,世界各地的「健康不公平」情況就更為顯著。
Source: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