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愛人間】港大醫學院分享「遺體防腐師」工作意義:大體老師扶掖下一代醫護人員成材。

感動故事

1,944

不少人死後會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將自已的生命延續下去,除了捐贈器官之外,愈來愈多人願意死後將遺體捐贈,成為「大體老師」或「無言老師」。港大醫學院日前就在社交專頁分享「遺體防腐師」的工作意義,港大生物醫學學院的技術經理 Patrick 自2008年起加入港大,一直在解剖研究室陪伴同學左右,除了為大家準備好上課環境,更重要的職責是透過技術,替捐贈者處遺體,讓他們成為「大體老師」。

Photo from HKU Med

節錄如下:

解剖堂是醫學生訓練不可或缺的一環,「大體老師」會以「身教」形式,為一、二年級的醫學生上了解人體構造最真切的一課。上過解剖堂的港大醫學院同學,大抵不會對生物醫學學院的技術經理Patrick感到陌生。自2008年起加入港大醫學院的他,一直在解剖研究室陪伴同學左右。除了為大家準備好上課環境,更重要的職責是—遺體防腐師。

港大醫學院在2012年成立了「港大『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得到社會人士的熱心支持,捐贈遺體以支援醫療教育及研究。不只是醫科生,連護理、中醫、甚至牙科的同學,亦受惠於大體老師。因此 Patrick 在接收遺體後的首要任務,是要核對身份,找出是哪位善長仁翁加入成為「大體老師」,並印刷出標籤貼在屍袋上,作為對「老師」的識認。

之後,Patrick會替遺體消毒和詳細檢查,觀察其狀態或有沒有其他傷口。如果有大型傷口的話,便會進行縫合。亦會幫遺體放回適合解剖的姿勢,之後才正式開始防腐程序,因應體質、身型、死因等決定使用不同的藥水或方法防腐,最後在雪櫃儲存,預備教學。整個過程長達半年,但Patrick表示:

「這是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經過防腐處理後,遺體才不會腐爛,同時亦可防止微生物滋生,確保教職員和同學的安全。」

  • 破地獄|電影引發的深刻回憶,曾俊華深情回憶亡父:勞碌一生卻不幸罹癌。

  • Photo from HKU Med

    從外間的角度看,醫學院的解剖堂總有種神秘的味道。被問到會不會有同學在接觸遺體時會大驚失色?Patrick指每年都會有個別同學在第一次見到「大體老師」時覺得不太舒服:「其實主要是心理準備不足夠,年輕的同學相對較少機會出席白事,可能是人生中初次見到遺體。而且他們很多人習慣不吃早餐,空肚上堂再聞到福爾馬林的味道,會容易覺得眩暈。」如碰著這種情形,Patrick他們會扶不適的同學到休息室,照料他坐下喝喝暖水稍事休息,再讓他自行決定要不要繼續上堂。

    隨著技術和時代發展,Patrick 不時會去學習新的遺體處理技術。現時醫學院上解剖課,更會輔以VR技術,讓同學以互動方式學習課堂內容,因此 Patrick 和他的同僚也會學習怎樣操作VR教育軟件。Patrick笑言要成爲遺體防腐師,不單要對解剖學有興趣,還要願意持續學習,時刻增值自己,擁抱新挑戰。除了作爲醫學教育一員培養新一代,Patrick表示自己的工作還有另一重意義:

    「遺體本來只是生命完結後的皮囊,但透過我們的技術,我們可以替無私的捐贈者完成最後的遺願,讓他們變成『大體老師』,扶掖下一代醫護人員成材。」

     

    Source:HKU Med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