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頂級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了一份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法國法國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研究「Clustering and superspreading potential of SARS-CoV-2 infections in Hong Kong(香港新冠聚集性感染和超級傳播潛力)」。研究由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 Dillon C. Adam 博士、助理教授吳蓬博士、專職研究員黃婉婷博士、科學主任劉浩然博士、助理教授(研究)曾錦倫博士、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高本恩教授等人進行。
研究分析了2020年1月23日至4月28日期間,在香港爆發的新冠肺炎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中確診的1,038宗病例,研究團隊確定其中309個病例來自51個聚集性感染,當中確定了4至7宗超級傳播鏈。最大的一宗聚集性感染包括106宗病例,可追蹤至香港的4間酒吧(惟源頭未能確認),當中73例主要為酒吧病例,包括39名顧客、20名工作人員和14名音樂人;其餘33例為家庭、工作和社區感染。這宗最大的聚集性感染佔當時香港所有病例的10.2%(106/1038),且佔所有本地感染的32.5%(106/326)。
研究團隊觀察到,香港感染新冠的病例中,19%的病例導致80%的本地傳播個案;而有69%的病例沒有傳播給任何人。與家庭群組傳播相比,社區的超級傳播更為明顯,是感染者繼發傳播(Secondary infections)的主要途徑。總括而言,新冠感染的傳播能力存在很大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因此有可能造成超級傳播,對病毒控制構成巨大的挑戰,因為它們可以迅速壓垮接觸者追踪控制能力,儘管大多數感染者會產生很少或沒有繼發傳播,但其中一小部分人可產生多次感染。
研究團隊假設疫情無法徹底消除,疾病防控工作應集中精力迅速追踪和隔離接觸者,同時針對酒吧、婚禮、宗教場所和餐廳等高風險社交場所實施限制措施,最大程度減少超級傳播的風險和抑制新冠傳播。團隊認為,在未有有效和廣泛認可的疫苗前,世界各地應實施和延長社交隔離政策,延續公共衛生措施(如社交隔離和封城),對控制疫情至關重要。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