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的盧煜明教授在9月11日,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2021年科學突破獎 – 生命科學獎」,他開創「無創產前診斷」,以抽血取代羊水刺穿,診斷胎兒唐氏綜合症及多種遺傳病,惠及無數名孕婦及嬰兒。因為多位科學突破獎的獲獎人都先後獲得諾貝爾獎,盧教授亦是繼「光纖之父」高錕之後最有望奪「諾貝爾獎」的香港科學家。盧煜明教授接受Medical Inspire專訪時,細數年少時的求學趣事及多年來的科研之路。
小時候已立志成為一位醫生
盧教授說:「我爸爸是一位醫生,他經常到國外進行學術報導及交流,我記得他每次在出國前,他都會在我和弟弟面前綵排他的演講 。所以我從小時候已知道,醫學名詞很有趣,以及如何進行學術研究,所以我後來也立志成為一個醫生。」盧教授指中學時所用的生物教科書內裏有很多著名的科學家相片,其中有一張相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科學家 Watson 及 Crick,相片攝於劍橋大學,所以他畢業後也立志進入劍橋讀醫科。
以血漿 DNA 技術方向做研究
盧教授頭三年在劍橋大學就讀,後三年轉到牛津大學繼續學業。「我在劍橋的時候學了一點 DNA 知識,我決定在牛津大學時的課餘進行DNA 研究。我記得有一次去上課,講師在教乙型肝炎相關知識,後來我跟從這位講師進行與乙型肝炎相關的研究。」盧教授通過進行這研究,學會了 PCR 相關技術,這技術將 DNA 的信號擴增。他指:「我想嘗試將這個技術應用於其他領域,其中一個領域就是婦產科,我在思考能否在媽媽的血液內檢驗到胎兒的細胞,這樣就開始了我的研究之路。」
「醫學生要有勇氣」
要進行 PCR 技術,需要在試管內將 DNA 複製,先將其加熱至94度、再降溫至55度,然後再加熱至72度。盧教授笑言:「我記得在當時有三個不同的水爐,每個水爐內有不同溫度,每個水爐放入試管約三分鐘,做一次需要四至六小時,這對我來說非常沉悶。你可以想像到,我已經上了一整天的課,下課之後要坐在水爐前等上幾個小時。」還是醫學生的他當時發現進行 PCR 會出現假陽性,其來決定在著名的醫學雜誌《刺針(Lancet)》發表 PCR 會出現假陽性的相關發現。豈料他發表文章後,有不少教授取笑會否因為他是醫學生才不小心才出現假陽性,但後來發現,其他人做 PCR 也會出現假陽性。他坦言:「這件事教會我,作為一位醫學生,都要有勇氣去公布自己的發現。」
最大的一份聖誕禮物
盧教授指回到香港初期,他需要一部先進的PCR儀器,而這部儀器在1997年時價值90萬。在中大的第一任上司邀請他去到家裡的聖誕派對,他笑說:「我在派對上硬著頭皮問他可否購入那部儀器,結果五分鐘內他就答應了。這可算是我這輩子,最大的一份聖誕禮物。也是那部儀器令我發現了,孕婦血漿裏面,胎兒細胞的百分比佔10%。」
他表示,很多人會覺得20世紀是物理學的世紀,很多關於核子或各方面的物理學話題。「但我們認為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如果你有志從事科研,現在是生物學重要的時代,希望你可以加入我們的隊伍,去轉變世界。」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