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身體症狀過度憂慮 — 疑病症|沈君豪醫生

精神科(醫生博客)

7,322

疫情之下人心惶惶,有時咳嗽一聲或是呼吸不順,便可能會懷疑自己已患上了新冠肺炎。倘若疑病的情況過於嚴重,便要留意是否患上了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種精神健康的疾病,患者對於身體症狀有過度的憂慮,當有頭痛、肌肉痛或者呼吸不順的情況時,即使沒有醫學的根據,都會深信自己已患病,不停求醫或做身體檢查,檢查後也不相信陰性的結果,繼續懷疑自己患病而求醫,結果陷入疑病的惡性循環而不能自拔。香港中文大學有研究訪問了超過3000人,當中有7成多的人士本身沒有任何疾病,此類人當中卻有1成多的人士有過度疑病情況及行為,年齡介乎45-50歲。

導致疑病症的原因不太明確,與性別沒有太大關係。反而成長及家庭背景具頗大關聯,如 ,自小在充滿焦慮的家庭長大,或者家人本身對健康因素過度重視,或親人患有嚴重身體健康問題,會導致患病機會更高。患病原因與情緒病亦有關係,有調查發現如果曾遭受性侵犯病都是病因之一。

Photo from Pixabay

疑病症的病徵主要有四種,第一是患者常常過分擔心自己患有嚴重疾病;第二,他們的懷疑並沒有醫學根據,有誇大病情的情況;第三,患者會過分擔心健康問題,即使他們的身體有不適都只屬輕微,甚至完全沒有身體不適;第四,由於患者感到焦慮,從而過度地求醫或尋求治療,不斷要求做身體檢查,情況至少維持6個月或以上,便有可能是患上了疑病症。

另外,疑病症可細分為過分尋求醫療協助,另一類則是逃避治療,患者對於身體健康有嚴重焦慮,不敢見醫生,因為怕會診斷出嚴重疾病,即使身體不適都不願求醫。當然,大部分來到診所求醫的患者都主要是屬於第一類。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治療方面,醫生會引導病人正視自己的焦慮,進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假如因心理因素而令病癥惡化,醫生會提議方法讓病人面對身體徵狀;第二是利用藥物治療去紓緩緊張情緒。另外,要注意切勿否定病人的擔憂或要求,因為病人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反而要耐心去聆聽,亦要為患者提出的病徵去做檢查,去排除患病可能。另外,要盡早循疑病症方向去治療,假如不斷重覆再做身體檢查的話,對病情沒有幫助,而且做了不必要的檢查都可會有風險,例如內窺鏡檢查可引致併發問題。過度檢查亦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或財政狀況,過度依賴醫生或止痛藥,再加上不停懷疑自己有病,更會引致情緒問題,如抑鬱及焦慮。

  • 醫思直說丨關於「認知障礙」,你真的認識嗎?樂芷穎醫生告訴你需要知道的認知障礙5件事

  • Text by 沈君豪醫生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