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學術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本月9日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相較於早睡或晚睡,民眾若選擇於晚上10時至11時睡覺,其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將有所降低。研究作者兼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組織腦神經科學(organizational neuroscience)資深講師普蘭斯博士(Dr. David Plans)表示,這表明早睡或晚睡有可能會擾亂生理時鐘,對心血管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有關研究以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在2006年至2010年間所招募的逾88,000名自願人士作為研究對象,這批受試者的年齡介乎43歲至79歲,平均年齡為61歲,其中58%為女性。研究人員會透過佩戴在手腕上的加速計(accelerometer),收集受試者入睡及醒來的時間資料,同時進行人口統計、生活方式、健康和身體評估的問卷調查,跟進他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結果。
結果發現,在平均5.7年的跟進時期內,有3,172名(約3.6%)受試者罹患心血管疾病;在午夜12時或更晚入睡的人發病率最高,而晚上10時至10時59分入睡的人發病率最低。相較於晚上10時至10時59分入睡,半夜或更晚入睡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約25%;晚上11時至11時59分入睡的風險高出約12%;晚上10時前入睡的風險則高出約24%。
普蘭斯博士表示,生理時鐘控制了日常行為和生理節律,一旦長期受到擾亂將帶來巨大影響,例如導致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他又指,雖然相關研究結果未能顯示入睡時間與患心臟病的因果關係,「但入睡時間已成為一項潛在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假如再作進一步研究,控制入眠時間將會是一個低成本又能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方法。」
資料來源:escardio.org, web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