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 │ 研究發現:音樂訓練可重塑大腦!有望助長輩老化或中風患者復健

醫療頭條

1,890

藝術治療 │ 台灣科技研究團隊證實,音樂訓練可重塑大腦的神經網絡,有望對神經損傷或心理創傷病人給予藝術處方復健。

撰文:Yuuki@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圖片來源:Caftor@Shutterstock、Mopic@Shutterstock │ 資料來源:陽明交通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大學跨校研究團隊

藝術治療 │ 研究發現:音樂訓練可重塑大腦!有望助長輩老化或中風患者復健

很多人相信,當過了嬰兒發展關鍵期後,大腦結構便不會發生變化,甚至認為若大腦受到損傷將是永久性的。但早年已有科學家提出,只要通過加強或削弱大腦中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的連接,大腦的結構就可以發生改變,即「神經可塑性」,意味著當大腦受傷後依然有著癒合的可能性,甚至可以從更嚴重的創傷中恢復過來。早前,台灣科技研究團隊更證實,音樂訓練可重塑大腦的神經網絡,或可對神經損傷或心理創傷病人給予藝術處方復健。

藝術治療
研究發現音樂訓練可重塑大腦神經網絡。

研究指音樂訓練可重塑大腦神經網絡

由台灣陽明交通大學、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大學等跨校研究團隊耗時10年研究,運用圖形分析理論,比較了95位年齡介乎20至40歲右撇子受試者,分別為台灣藝術相關大學的:35位聲樂主修;27位鋼琴主修或畢業生;及33位沒有音樂專攻背景學生。據其腦部神經結構影像分析聲樂和鋼琴2種音樂型態訓練,對全腦或局部腦區的大腦網絡連結,與神經資訊傳遞的影響。

研究團隊的主持人、陽明交大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謝仁俊表示,這是整個團隊經過努力後所發出的第一篇成果報告,涵蓋以台北國立藝術大學為主的鋼琴、聲樂、弦樂、美術、舞蹈、打擊等不同藝術領域主修學生,以探討不同藝術領域專家的腦神經可塑性的異同。另外亦針對音樂研究,不同的音樂型態是否有領域特異性,造成對特殊腦部結構的影響。

  • 大眾醫療|牙科街症網上預約時代來臨:告別排隊,擁抱科技,但長者適應路漫漫?盧寵茂局長:排隊取籌已經成為歷史!

  • 藝術治療
    不同音樂藝術形態亦有其領域特異性。

    研究結果發現,以神經學上的兩者的共同表現顯示,聲樂家或鋼琴家的大腦中,其情緒相關區域,如杏仁核(Amygdala)、島葉(Insula)、顳中回(Temporal gyrus),與全腦的連結均較非音樂家對照組更多,證明持續學習音樂技能,的確可加強並重塑大腦神經網絡,這可能是因為不同音樂藝術形態共同特質,都是透過聲音來表達及傳遞情感。

    不同音樂型態訓練可強化不同功能神經網絡

    另外,研究團隊又分別對比了鋼琴家、聲樂家及非音樂家對照組的蒼白球(globus pallidum)、島葉(Insula)、中央旁小葉(Paracentral lobule)、緣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顳中回(Temporal gyrus)、殼核(putamen)、楔葉(Cuneus)、楔前葉(Precuneus)等腦部結構,發現聲樂學習加強了左腦的連結強度,因左腦有語言中樞區,而歌唱與語言處理有關;鋼琴學習則加強右腦訊息傳遞效率,因鋼琴家透過雙手需操作複雜的琴鍵呈現音樂,反映出不同音樂藝術形態的領域特異性。

    藝術治療
    因老化、中風而出現運動障礙患者,可透過學習音樂強化腦部,提供音樂訓練復健。

    謝仁俊指出,此項研究提供了對藝術人才專業教育與訓練,及對神經損傷或精神心理創傷病人,施予藝術治療與音樂治療等藝術處方的神經科學基礎。民眾亦可透過學習音樂強化腦部,尤其為因老化、中風而出現運動障礙患者,提供音樂訓練復健,加強運動連結。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登上今年1月的國際腦功能學術領域經典期刊《人腦圖譜》(Human Brain Mapping)封面。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