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思直說|減輕壓力 情緒病就可不藥而癒? 心理專家拆解抑鬱症4大迷思!

精神科(醫生博客)

1,602

醫思直說|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高低起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晰分辨自己或身邊人是否出現情緒問題,而醫生會見患者及照顧者時,發現不少有關情緒病的誤解。其實只要對抑鬱症有足夠認識,用正確方式妥善處理,患者也可逐步走出「情緒困局」!

撰文:林震醫生|責任編輯:Chloe@Medical Inspire|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醫思直說|減輕壓力 情緒病就可不藥而癒? 心理專家拆解抑鬱症4大迷思!

迷思一:抑鬱症其實只是一個情緒狀態,並未界定為醫學上的疾病?

不少人認為抑鬱是指「非常不開心」,只是受心理因素影響的情緒波動,但抑鬱症其實是一個與腦內分泌有關的生理問題,並非單純患者「鑽牛角尖」而致。抑鬱症是由於腦內分泌物出現異常,令神經傳遞物的活動失調。與其他疾病一樣,抑鬱症需要經過醫生專業臨床診斷,在醫學上亦被界定為疾病,醫生亦會按病情制訂治療方案。部分情況輕微的患者或會先接受心理治療,但一般患者均需配合藥物治療。由於各患者情況有別,當出現症狀時應盡快諮詢醫生意見,及早制訂適切治療,以免進一步演變成重度抑鬱症,甚至是頑治型抑鬱症。

迷思二:只要減輕壓力,抑鬱症可以不藥而癒?

迷思三:求診後會否如電影描述般需強制住院治療?

  • 醫思直說丨從《白日之下》看真正的「老有所依」、林震醫生帶你了解老友記的「平安三寶」

  • 很多年前,藥物選擇較少,且起效時間較長,因此未能有效即時處理抑鬱症引發的緊急症狀,例如:嚴重患者產生的自殺念頭,導致以往治療需強制患者住院以便監察情況,並防止患者在外發生危險。但隨著近年醫學發展,現代治療方針以社區治療為主,讓患者繼續在原有環境生活,同時接受有效藥物治療,盡量讓他們過著正常生活。

    迷思四:抑鬱藥物並沒有任何功效,只是「安慰劑」,即使服藥後有好轉亦只是心理作用?

    抑鬱症的處理機制與糖尿病相似,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如想管理好病情,就必須有效控制胰島素分泌;而抗抑鬱藥正正針對不同腦內分泌系統的機制,當中起效時間亦各有不同。抑鬱症的抗衡機制主要分成兩種:針對以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為主的傳統單胺系統,以及針對谷胺酸系統為主的新型噴鼻式藥物,由於起效速度較快,有助處理緊急狀況,可配合傳統口服藥物使用。而藥物並非只有單一功能,部分藥物可同時抗焦慮、提升動力及降低自殺風險等。惟傳統藥物需要一定時間發揮功效,以致患者以為藥物無效,誤解只屬「安慰劑」。

    最後,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給予耐性,跟從醫生指示用藥,否則治療依從性不足會影響病情。如有疑問應與醫生商討,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在任何情況下亦不應自行停藥或減藥。

     

    精神科專科 林震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HKU)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FHKCPsych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精神科) FHKAM (Psychiatry)
    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老人學理學碩士 MSc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CUHK)
    澳洲蒙納殊大學家庭醫學碩士 MFM (Monash)
    澳洲蒙納殊大學兒童心理治療學文憑 Grad. Dip. Child P.S. (Monash)
    悉尼大學兒科文憑 DCH (Sydney)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深造文憑 PDipCAH (HKU)
    香港中文大學婦女健康學士後文憑 PDipWHS (CUHK)
    愛爾蘭皇家內外科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文憑 DCPsych RCP&S (Irel)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