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查│大腸癌為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是少數癌症可以透過篩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研究團隊系統性地審閱了近800篇相關醫學文獻,發現大腸癌篩查的嶄新方法,以「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檢測大腸癌靈敏度更高,同時適用於2類人士。
撰文:Hedy@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資料來源:BMJ Journas│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腸癌篩查│中大醫學院為新大腸癌篩查、制定臨床指引、檢測靈敏度更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科得蒙亞太胃腸病學會與亞太消化內鏡學會支持,代表亞洲率領來自全球十多位專家學者於2022年制定使用「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進行大腸癌篩查的臨床指引。研究早前已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Gut》發表。研究系統性地審閱了近800篇相關醫學文獻,並製作出相關的實踐指南,提出「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所適合的人士、優點與局限等。研究團隊建議非入侵性生物標誌適用於以下兩類人士:
1. 大腸瘜肉風險一般,但希望知道患上大腸瘜肉風險人士
2. 大腸瘜肉風險較高,但抗拒接受大腸鏡檢查人士
消委會抽油煙機丨抽吸力≠排氣量或轉速!$4980抽油煙機媲美逾萬元「西門子」
研究團隊制定的指引檢視了現時各種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包括血液腫瘤基因標誌、糞便腫瘤標誌,以及糞便微生物標誌。新一代的非入侵性篩查比隱血測試,能更精準的檢測大腸癌及其前期病變,對患者進行風險分類,從而識别高風險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文章分析了國際文獻,顯示使用「血液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癌前瘜肉的靈敏度偏低。而使用「糞便腫瘤標誌」比較昂貴,亦未能有效檢查癌前瘜肉。專家團隊指出以糞便微生物標記物作篩查工具是一重大突破,因為這種新科技不單對大腸癌的靈敏度高,它還可以檢測腺瘤性瘜肉及預測瘜肉切除後復發的可能性。透過改善腸道微生態還有望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中大腸胃科正率領十多個國家進行多中心大型研究以進一步確定糞便微生物標誌物於不同地區及民族的準確程度。經過專家的討論,利用非入侵性方法檢測大腸癌,對患者更便利,相信可大大提高市民參加大腸癌篩查的意欲。
大腸癌為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香港衞生署曾於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準繩度低,全球醫療界已開始研究使用更精準的「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作為大腸癌篩查的嶄新方法。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目前雖然普遍使用大便隱血測試篩查大腸癌,但它對於瘜肉及早期腸癌的靈敏度很低。這方法更不應用於缺鐵性貧血患者或出現急性腹瀉的人士。新一代的血液或糞便腫瘤生物標誌物或可以提高大腸癌檢測的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