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情|50歲壯漢中環猝逝,昏迷期間獲熱心途人陪伴。家屬發聲:盼臨終前不感孤單。

感動故事

121

人間有情|50歲壯漢中環猝逝,昏迷期間獲熱心途人陪伴。家屬發聲:盼臨終前不感孤單。一名50歲男子日前於中環德己立街不幸暈倒,送院後證實不治。據悉,在事主暈倒昏迷期間,曾獲三名熱心途人上前關懷及提供協助。事後,其中一名途人的家屬透過社交平台發文,表達對未能挽回事主生命的遺憾,同時希望其家人知悉,事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並非孤單一人。

撰文:CK@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人間有情|50歲壯漢中環猝逝,昏迷期間獲熱心途人陪伴。家屬發聲:盼臨終前不感孤單。

事發於上月29日下午約12時41分,警方接獲報案,指一名姓朱的50歲男子於中環德己立街1號對開懷疑暈倒。據率先發現事主的熱心女途人的胞姊在Threads平台透露,其妹妹當時目睹事主暈倒及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雖感驚慌,但仍冷靜下來並上前提供協助。該網民憶述:

「我妹妹確實都好驚,但當時無咩人上前幫手,冷靜完就上前幫佢。我妹妹想抬高佢對腳,但係有路人話唔好掂佢,所以佢唯一可以做就係不斷拍醒佢。」

熱心市民協力安撫,遍尋不獲急救儀器成遺憾

女途人不斷嘗試拍醒事主,惟對方反應微弱,呼吸困難。其後,有一對情侶亦上前加入協助。然而,三名途人均不懂急救技巧,且在附近未能尋獲自動體外去顫器(AED)。在救護人員到場前,女途人只能協助收拾事主的個人物品。其胞姊引述指,其妹妹曾向到場警員查詢事主的脈搏情況,得知脈搏微弱後更感難過。

送院搶救終告不治,死因待驗屍確定

救護人員接報後迅速趕抵現場,發現事主已陷入昏迷,隨即將其送往律敦治醫院進行搶救,惜最終證實不治。警方表示,案件已列為「送院時死亡」處理,確切死因將有待驗屍後確定。

  • 梁齊昕離世|梁振英二女梁齊昕猝逝!倒臥筲箕灣服務式公寓,疑因病發離世終年33歲。

  • 事發後,率先施援的女途人的胞姊在得知男事主離世的消息後,再次於Threads發文,坦言感到非常遺憾。她提到其妹妹因不懂急救而感到內疚,並表示兩人日後將會報讀急救課程,希望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帖文中亦強調,其妹妹在男事主暈倒期間一直陪伴在側,不斷給予安慰,並與另一對情侶一同協助,希望事主的家人知道他在臨終前並不孤單,感受到陌生人的愛。

    帖文曝光後,大批網民紛紛留言讚揚該名女途人的善行,認為她雖未能阻止悲劇發生,但其助人精神值得肯定。不少網民留言表示:

    「你妹妹做得好好,雖然有關人士不幸逝世,但係你妹妹助人精神值得肯定」

    「肯幫手已經好勇敢,有急救牌都未必敢幫手」

    「好人一生平安」

    據了解,發文者已於3月31日將相關帖文刪除,並表示已成功聯繫上死者家屬,希望大家能將這份愛傳播給身邊的人。

    猝死通常是指在症狀出現後一小時內發生的非預期死亡。根據世衛定義,假如患者在急性病發後6小時內宣告不治,便屬「猝死」。而絕大多數人士在猝死前,與一般健康人士無異。常見原因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和其他急性病變。高血壓是猝死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因其可導致心肌梗塞、腦出血等致命併發症。

    不過,凡可能加重心臟負荷、提高突發性心跳停止機率的不良生活習慣(如長期熬夜、過度疲勞、精神壓力過大、長期吸煙及酗酒)和進行過度劇烈運動等,都為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高風險因而造成心臟病猝死、心悸猝死、二尖瓣脫垂猝死等。

    急診專科醫生指出,猝死前可能會出現一些徵兆,如胸痛、呼吸困難、心悸等。市民應該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此外,專家建議年輕人應注重健康管理,避免過度勞累,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

    心因性猝死先兆:

    1. 左胸胸痛或胸悶

    2. 呼吸急促或困難

    3. 心悸

    4. 原因不明的疼痛

    5. 冒冷汗、腸胃不適

    6. 頭暈、全身乏力

    心因性猝死主要由心室放電異常引起,這會導致心律不整,如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進而使心臟無法正常跳動。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肥大和先天性心臟病。預防心因性猝死的方法包括規律作息、戒煙、保持良好體態和定期運動。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是指通往心肌的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堵塞,血液無法被送至心肌,而導致心肌缺氧或壞死、心臟功能受損,嚴重可致猝死。發作時往往十分突然,黃金搶救時間只有6小時。即使搶救成功,也可能留下後遺症,導致心功能下降。

    急性心肌梗塞是大部分突發性心臟病的主要成因,病發時可能毫無先兆,最常見的徵狀為強烈胸痛,疼痛時間可持續15到30分鐘,並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疼痛感會延伸到肩膀、脖子、甚至後背等,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隨著病況惡化,患者可能會失去意識、甚至休克;亦有患者在發作期間不會察覺到任何徵狀,稱為「靜息心臟病發作」,常見於糖尿病病人或年齡超過75歲的長者身上。

    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包括:

    • 中高年齡層: 45 歲以上男性、55 歲以上女性

    • 有家族遺傳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

    • 抽菸、酗酒、缺乏運動、壓力大者

    有醫生提醒,現代人飲食習慣偏向高油、高糖、高鈉,即使年輕族群也可能發生心肌梗塞。建議民眾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

    因心肌梗塞可導致嚴重心律失常以致有生命危險,甚至猝死,所以當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懷疑症狀,應立即召喚救護車,不可遲疑,以免扼殺救治的成功率。若能盡快為患者施行心肺復甦法(CPR)或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纖顫機(AED去顫機)去顫,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機會,可按以下4個步驟進行急救:

    1. 嘗試叫醒患者,確認其呼吸意識及有否心跳;

    2. 請旁人協助呼叫救護車並取得公共自動電擊器(AED);

    3. 為患者施予心肺復甦術(CPR);

    4. 取得AED後將其電擊片貼到患者胸前,依指示執行電擊救治。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