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之路】香港可註冊的醫學專科達60個,脊醫為何不在其中?

醫護動向

9,814

要成為一位醫者,是需要漫長的道路。在香港,首先要考進醫學院就讀5年,然後於公營醫療體系實習1年,所有考核都通過後,才能註冊成一位正式醫生。而假如想要再加深自己在某一學科的知識,成為一名專科醫生的話,就需要額外的6年時間,一邊讀書,一邊工作,再經歷不同的考核,通通都表現理想後,就可成為專科醫生。可想而知,當中所需的時間有多長,所付出的心血的有幾多。

Photo from internet

專科的分類大多以以下三個方向來區分:

  1. 外科或內科
  2. 器官或技術為基礎
  3. 年齡範圍

外科(Surgery)與內科(Internal medicine)最大的分別,是在於有否「外科手術」包含在其中。一般而言,外科負責的為以手術為病人解決病原,例如切除腫瘤、切除衰竭的器官等等。而內科包括的有很多,例如疾病的定義、病狀研究、流行病學以至臨床的診斷、治療及預防其實都屬於內科。

至於「器官或技術為基礎」及「年齡範圍」則比較簡單。「器官或技術為基礎」是指該專科是以人體器官為基礎,或是治療技術為基礎,例如「心臟科」、「腸胃肝臟科」、「眼科」等就是以人體器官為基礎的專科;而「放射科」、「核子醫學科」等則是以治療技術為基礎。至於年齡範圍,就是常說的「兒科」、「老人科」等,以病人的年齡範圍作區分。

目前能在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的專科共有60項,看看你能憑空數出多少。

  • 敬悼祁理治教授丨香港著名腦神經科專科醫生、祁理治教授與世長辭。畢生致力研究、對本地以至全球醫學界均貢獻良多

  • 醫生的專科名銜的使用是相當嚴格的,每名專科醫生只能註冊一項專科,亦只可以使用已註冊的專科作其名銜。而且專科的名稱亦同樣重要,用字不能有差錯。每名專科醫生假如已經註冊,都可以在醫委會的醫生名冊上找到紀錄。

    有趣的是,目前有兩個專科是沒有任何醫生註冊的,分別是臨床藥理學及母胎醫學科。而根據衛生署於2015年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截至2015年8月31日,香港已註冊的醫生共有12,982名,其中有5,566名曾接受或正接受專科培訓的醫生向調查提供了其所屬專科,當中佔最多的為「內科」(21.5%),其次為「外科」(12.7%),第三名為「兒科」(8.9%)。

    由於相同的調查為每三年一次,而衛生署尚未公開2018年的數據,因此只能靠過去數據估算最新的醫生數量。自2007年起,醫生數量每三年平均上升約500至800人,由此可估計截至2018年香港約有13,600名醫生。如以香港約740萬居民計算,大約每544人才分配到一位醫生。

    Photo from 衛生署

    特別說明一下,上文的專科列表並沒有脊醫,脊醫實際上它並不是正統醫學,香港兩所醫學院亦不設有「脊骨神經學系」,故醫委會當然沒有這一門的專科。雖然香港設有脊醫管理局,亦列明了專業守則和實務指引,但當中涉及的原理或學說都未有嚴謹的研究證明,因此安全性及可行性其實相當存疑,市民在使用他們的服務前都應考慮清楚當中的風險。

     

    Source by 香港醫務委員會衛生署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