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覺得牙痛突然發作,莫名發生且又異常疼痛,但檢查牙齒卻沒什麼問題?當心這一切都是三叉神經痛作祟。有神經外科醫生就表示,三叉神經痛常被誤認為牙痛,但可從疼痛的範圍、持續時間與止痛藥的使用等面向著手判斷,或向牙科、神經科醫師就診諮詢,以查明病因。
什麼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的名稱由來,就是因為它出現在臉上三叉神經所分布的區域內。三叉神經是我們頭部的大神經之一,之所以叫「三叉」,就是因為它有三條大的分支,這三條分支從上而下,分別為眼神經支、上顎神經支、下顎神經支,約略分布在前額、面頰及下巴。這幾條分支將其所管轄範圍內的各種感覺傳導至我們的大腦。我們口腔內的感覺也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所以拔牙時,牙醫師所麻醉的就是三叉神經末梢的分支。
三叉神經痛經常發生在其下兩個分支所分布的區域內,出現在第一分支(眼神經支)區域內的比例比較少。有些患者只出現在某一分支,也有患者在二個分支都出現。通常患者會描述在他們的面頰、下顎或口腔內出現一種像針刺、像刀割、像被電到的劇烈疼痛,通常它一次痛個幾秒鐘,但是會反覆出現。每次發作的時間也因人而異,它可以持續個數天或數星期,然後數個月或數年不出現。
診斷要點,主要疼痛常呈突然發作,疼痛部位限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內,以面頰、上下頜部分較多見。疼痛發作短暫,數秒鐘或數分鐘後緩解,連續數小時或在數天內反覆發作。常因觸及面部某一點而誘發,該點稱為「板機點」。致病者不敢洗臉、漱口或進食。疼痛呈陣發性閃電樣劇痛,如刀割、火灼、針刺,可伴有痛側面部肌肉抽動、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流淚、流涕涎。
哪些人較易患上三叉神經痛?
中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許多時候,我們因為其他原因替病人做掃描,都會見到血管十分貼近三叉神經線的情况;不過,年輕人往往沒有病徵。隨着年紀增長,到了四五十歲,或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特別是三高人士(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情况較差。當血管觸碰神經線,脈搏跳動帶來的衝擊也會較強。打個比喻,拿起一個吹氣鎚子或是一個鐵鎚敲打,兩者力度顯然不同。因此,年紀較大而且有血管硬化問題,容易觸發三叉神經痛。
如何分辨自己是牙痛,還是三叉神經痛?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以第2、3支疼痛較為常見,因疼痛範圍落在上下顎處,故也經常被誤認為是牙痛。三叉神經痛與牙痛的確不易分辨,但可嘗試由以下2點幫助判斷:
- 疼痛範圍:一般的牙痛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就痛起來,往往是漸進式地出現痛感;而三叉神經痛可能會在單側突然出現,且異常劇痛讓人難以忍受,且疼痛的範圍可能會擴及眼睛周遭。
- 止痛藥效:服用止痛藥有助於緩解牙痛,但對於三叉神經痛則無緩解之效。
一般牙醫在臨床上看到患者出現牙疼時,仍以牙科疾病為大宗,但若疼痛感反覆出現,卻又無明顯的牙齒問題時,則可懷疑為三叉神經問題,建議可向神經外科求診。
如何治療?
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因為是被小血管壓迫導致,因此無法預防,但症狀會起起伏伏。臨床上建議以藥物控制為主,目前最有效的藥物是抗癲癇用藥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或是奧可西平(Oxcarbazepine),不過卡巴氮平在有些人身上可能引起嚴重的皮膚過敏,稱為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少數人會引起肝毒性以及血球數目減少,因此使用前要先做基因檢測,若帶有藥物過敏基因「HLA-B 1502」,就不建議使用,也必須定期做肝功能檢測以及血液檢查。奧可西平引起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的個案數遠低於卡巴氮平。其它的抗癲癇藥療效較差,另外也有一些別的藥物來輔助治療。
至於那些對藥物反應不佳的病患則可以考慮阻斷三叉神經及減壓手術等。當三叉神經線受到鄰近血管擠壓,微血管減壓手術是徹底治理的方法。它能根治痛楚的成功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病人做完手術,再無痛楚,可以徹底治癒。而餘下一成五手術效果不如理想。原因包括:疼痛持續多年;單是把血管和神經線分隔,幫助不大,又或者是不止一條神經線被血管壓住,可能兩條甚至三條。所以手術時,醫生需要小心查看,有否其他血管(包括靜脈)擠壓神經線。
Source: Mayo Clinic AANS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