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 (3/7) 有一名40歲地盤紥鐵工人因工傷鋼筋插入手臂,送往瑪嘉烈醫院卻苦等6小時仍插着鋼筋,未獲施手術,家人擔心影響病情,所以最終將他轉送私家醫院,鋼筋插臂近10小時才被取出。
事主鄧先生為此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在公院等候期間只獲注射止痛針,並指院方稱無麻醉師,所以未能安排手術,令他大感無奈。
鄧先生日前於深旺道 33號的一個建築地盤工作期間跌倒,被一支鋼筋貫穿左手前臂,先由消防到場將鋼筋剪短,再由救護為他包紮及穿上手套保護手掌,並送往瑪嘉烈醫院。
鄧先生目前仍在私家醫院留醫,他指當時在瑪嘉烈醫院等候了6小時,其間只有護士向他查問意外原因,但以麻醉師不足為由,未有進一步處理傷口。
瑪嘉烈醫院發言人回覆,一名40歲的男病人於本月 3日 上午11時50分 因工業意外被鐵枝插傷左手前臂,骨科醫生於下午1時許檢查病人情況,並安排病人輪候進行緊急手術。
期間醫護人員一直密切監察他的情況,並於下午2時再次為他注射止痛針,傷者輪候手術期間清醒,維生指數正常。
而麻醉科醫生於下午約4時半為他進行手術前評估,當時他表示希望到私家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醫院遂安排他簽署自願離院通知書,並經聖約翰救護車轉送私家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發言人又指,當日下午該院有多名病人需要進行緊急手術,包括一宗顱骨切開手術、一宗緊急剖腹產子手術,另有一名病人因腹膜炎需要接受剖腹手術,而院方是依次序讓情況更緊急的病人優先進行手術。
一般面對處理鋼筋插入手臂的情況,醫生通常會先為病人做詳細檢查,包括確認傷者有穩定的生命體徵,並照X光確認鋼筋位置,同時檢查其神經線、血管、筋腱等組織的受損情況。檢查完畢後會再進行手術將鋼筋移除,切除壞死組織並修補健康組織。
到底急症室是如何將病人分流?
根據醫管局的指引,分流制度是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治理的先後次序,而非按先到先得的方法。 所以當病人抵達急症室後,先由一名富經驗及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危急的病人會獲得優先治理。
分流護士會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五類﹕
- 危殆
- 危急
- 緊急
- 次緊急
- 非緊急
對於分流為危殆類別的病人,如:發生交通意外、心臟病發及急性中風等,有即時生命危險者則毋須等候,會即時獲得醫護人員治理。至於一些非緊急的病人,他們可能需要等候較長時間。
為何傷者需要等候多時?
以此事件為例,醫院按照程序將鄧先生安排到骨科病房輪候手術室,並定時注射止痛針與抗生素,以減低感染風險。若過程之中,醫護人員發現傷者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就會馬上轉移到手術室。
此外,一般進行非緊急手術時,全身麻醉的傷者要空肚6小時或以上,避免在手術時出現反胃、窒息、氣管阻塞的情況。由於這次傷者被鋼筋插穿手臂,理論上病人應盡早做手術,以減少傷口受細菌感染的機會。
不過,一場手術是需要手術室、外科醫生、護士及麻醉師四方配合才能展開,缺一不可,所以並不能以「麻醉師不足」一言蔽之。
正如這次事件中,所有急症手術室已正進行緊急手術。以鄧先生未有即時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要輪候急症手術室空缺,感受固然不太良好,但基於公立醫院有限既人手和資源,能夠做到基本治療和分流,實在無可厚非。
若有重大緊急事故,醫院又會如何處理?
每當遇到重大事故,醫管局會聯同各醫院會組成緊急應變小組,趕到現場為傷者即場分流到不同醫院。而醫院亦會因應情況,就人手與手術室作出調動,讓眾多傷者得到最適當的救援。
例如:今年2月發生的大埔巴士翻側車禍事件,醫管局就啟動了重大事故控制中心,威院及大埔醫院也分別派出醫療隊到現場支援。趕至現場的救護員會為傷者作快速現場分流 (Field triage),以傷勢的嚴重程度和救活的可能性,把傷者分為「黑」、「紅」、「黃」、「綠」四種級別,從而決定送院救治的先後次序。
傷者獲評估傷勢後,胸前會掛上相應的分流顏色牌,以資識別。其他醫護人員便可根據傷者的分流級別施展現場救援及安排送院事宜。而車禍中61名傷者分送11間醫院,其中最接近現場的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和大埔那打素醫院,分別接收15及13名傷者。
更多醫療政策的討論:
【不平則鳴】心痛女病者睡洗手盆下,前配藥員寫公開信予林鄭申訴
Source:醫管局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