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解開迷思】37℃就代表正常體溫嗎?發燒其實不會燒壞腦。就寫到體溫與發燒的知識,破解了大眾的迷思,然而我們積極退燒時同樣有不少錯誤觀念,例如:我們總以為吃過退燒藥就不該再發燒,用酒精擦身或敷冰枕可以幫助散熱等,到底這些流傳以久的觀念在哪出錯?
既然發燒可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是否不應退燒?
如果體溫上升的原因不是發炎性疾病,則這種高體溫對人體並沒有幫助,隨時都可予以退燒,例如衣服穿太多、中暑之類的體溫過高。至於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如果體溫並未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的時候,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當體溫還沒超過 39 ℃ 以上的時候。專家建議下列情形較易併發發燒引起的不適,所以當體溫超過 38 ℃ 以上就可考慮退燒:
• 慢性肺病、成人型呼吸窘迫症候群
•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 慢性貧血
•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 過去曾經有單純發燒引起抽搐的熱性痙攣或癲癇患者
•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不適症狀
使用退燒藥卻繼續發燒現象,是否表示醫生所開的退燒藥沒效?
大家總認為吃過退燒藥再發燒,就表示醫生開的藥沒效,然後再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罪開的退燒藥無效。
冰枕、散熱貼、退燒藥等哪一種效果比較好?
過去曾經被使用的酒精擦澡,因為酒精快速揮發散熱會引起表層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有礙散熱,所以不應作為退燒之用。
而其他退燒法可分為物理退燒法 ( 包括冰枕、低溫毯、貼於皮膚表面的散熱貼片 ) 與化學退燒法 ( 包括口服、肛門塞劑、注射之退燒藥 ) 兩種。冰枕等物理退燒法只能加速散熱,並不會矯正發炎反應所引起腦部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發炎性疾病不應使用冰枕等物理退燒法,而應使用可以矯正腦部體溫定位點的退燒藥。
此觀念對於代謝異常、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特別重要,因為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體溫定位點上升的事實,會大幅增加發燒生理反應所需進行的代謝作用,反而讓身體承受更多代謝負擔而有危險。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過高的情形,腦部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此時才可使用物理退燒法。
吊鹽水或多喝水能否退燒?
吊鹽水或喝水只會增加體內水分,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退燒時人體必須流汗以散發體內多餘的熱量,所以如果發燒與退燒過程反覆太多次,容易因為大量流汗而導致脫水,此時才需要特別注意水分、電解質的適度補充。
焗一身汗可退燒?
坊間一直流傳用被鋪或衣物包裹自己,出一身汗便會退燒。醫生表示,出汗是一個排毒方式,排出毒素對病情會有相應幫助。但要留意,如果焗得太久、蓋被太多,又或者穿衣太多,就會無法退燒。一般來說,焗30至60分鐘便相當足夠。
Source: 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Text by Medical Ins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