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注意】為何我們乘搭交通工具時會暈浪?了解預防暈浪的4個方法。

專科資訊 - 家庭醫學及疫苗

30,553

出外旅遊,為的是放鬆,若遇上暈車暈機暈船,那這一趙旅行就無法盡興了。坐車、搭船或是搭飛機引起的頭暈現象,醫學上稱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發生的原因,乃因速度改變、擺動、旋轉或顛簸,使大腦對外在環境的預期與感官接受的訊息不同,內耳受到刺激,出現前庭功能紊亂,就產生暈車了。暈車的症狀,包括:反胃、冒冷汗、噁心或嘔吐等。至於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則可從孩子異常的動作觀察出,例如:哭鬧、舞動手腳、緊抓著人不鬆手、臉色發白、嘔吐等。

Photo from Google

為何乘搭交通工具會引起暈眩?
其實引起暈車、暈船、暈機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而暈車跟人體的前庭平衡器官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前庭是掌管人類維持平衡功能的重要器官,當車子啟動、晃動或行進時,前庭器官就會接受到刺激。若前庭功能出現失衡時,就會引起植物神經的功能紊亂,而植物神經則對胃腸平滑肌的蠕動有支配作用,若是植物神經功能出現紊亂,會造成胃腸平滑肌的痙攣或逆蠕動,從而出現嘔吐症狀。

Photo from Google

內耳前庭器是人體平衡感受器官,可感受各種特定運動狀態的刺激,像是乘坐交通工具旋轉或轉彎時、汽車啟動或加減速剎車時、船舶晃動或顛簸時,以及電梯和飛機升降時,只要個人對這些刺激的強度和耐受性超過了致暈的範圍,就會出現「動暈症」,而暈車、暈船、暈機可稱之為「暈動病」。

有哪些人特別容易暈車浪?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造成暈車的程度也有差異。容易暈車浪的類型有哪些呢?家庭醫學科醫生表示,大概可以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一、小孩子
由於幼童的前庭功能正值發育階段,大約要到16歲左右,才會開始變得成熟,所以,幼童的暈車浪症狀通常比成人明顯,也更為普遍。

二、內耳平衡系統敏感的人
有些人天生的內耳前庭和半規管本來就比較敏感,而這些器官又是掌管身體平衡,因此,容易出現暈車浪症狀。

  • 霉菌滋生 │ 室內晾衫多霉菌易誘發支氣管炎 專家教4招去霉防菌妙法!

  • 三、身體狀況不適的人
    若有睡眠不足、血糖低、氧氣不足、身體虛弱、精神焦慮、腸胃不適或懷孕等特殊生理症狀時,也較容易產生暈車浪症狀。

    Photo from Google

    四、乘坐後座的乘客
    乘客容易暈車浪,但就算路程再顛簸,駕駛依然安然無恙,這其實就跟暈車浪的成因有很大的關係。當車子向右轉的時候,後座乘客的內耳會感受到右轉的變化,但視覺不若前座駕駛較能察覺右轉時的景物變化,當兩種訊息不一致,就可能造成腦部資料庫的混亂,進而引發暈車。

    所以,體質容易暈車的人應盡量選擇前座,至於後座乘客則要設法減少頭部搖晃震盪(或是以ㄇ字型靠枕加強頭部的固定)若是要服用暈車藥,就要符合使用量,也可操作治療眩暈的相關復健,來降低暈車的影響。

    如何預防暈浪?
    一、出發前注意睡眠充足及飲食清淡

    出發前一天晚上要睡飽,搭車前不要餓肚子,也不要吃過飽,或者吃太多高蛋白和高脂肪食品;宜吃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二、吃暈浪丸
    可以到藥局或是相關醫院看診,經由醫生的指示後服用合宜的劑量,暈浪丸通常是在上車前的10分鐘吞服即可。但若是行程長達2小時以上,可能中途還是需要再追加服用,依然要按照醫生的指示,以免引起口乾、胃酸等副作用。

    Photo from Google

    三、搭車時宜選前座,並保持車內空氣流通
    容易暈車的人宜坐在前座、靠窗戶或顛簸較輕的位置,頭部避免過度擺動,且儘量不看窗外快速移動的景物,也儘量不要在車內近距離閱讀;建議可注視正前方的景物或道路,有助平衡感覺系統,或閉目養神、睡覺,也可聊天分散注意力。

    開車者留意減少行駛方向突然地變化,不要猛然加速或煞車,尤其行駛山區彎路時應放慢車速。另外一定要讓車廂內的空氣流通,避免讓汽油味、腥味或是煙味飄漫車內,在郊區車少時,可開窗讓空氣保持流通,或者開足空調。中途每隔一個小時左右可下車休息片刻,呼吸新鮮空氣,順便活動筋骨,都可以降低暈車的發生。

    Photo from Google

    四、平常可多訓練前庭功能
    對於容易暈車的孩童,媽咪平時可抱著他們原地慢慢旋轉;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帶他們去盪鞦韆、跳繩,或扶著他們走平衡木,或沿著地上的繩子行走,並保持身體平衡不要晃動。這類搖擺和旋轉類的運動,例如低頭彎腰,搖晃頭部,反覆蹲下起立等,都是訓練前庭功能的簡易方法。

    Source: healthline WedMD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