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飲酒】酒精為何被認為能放鬆身心? 英專家撰文詳述原因

醫療頭條

1,424

不少人都會飲酒來減壓及放鬆身心,但過量飲酒卻有可能導致睡眠質素欠佳及抑鬱,亦有研究發現長遠有機會增加患焦慮風險。英國歷史地理學家Edward Armston-Sheret於上月17日在學術平台《The Conversation》上撰文,解釋為何飲酒放鬆的觀念會如此根深柢固。

在歷史上,酒通常被視為具藥用性質,有消毒及麻醉等效用。在有臨床試驗之前的時代,醫學作者會根據探險家的說法,來作為不同食物及飲品對健康影響的證據,因此Edward Armston-Sheret便打算研究19至20世紀初的探險家如何用酒,以幫助了解酒精在過去的使用情況及對健康的影響。

他發現,很多維多利亞時代的北極探險家,會在一天的雪橇滑行後喝一杯暖和的冧酒,並認為這有助入眠及緩解緊張情緒;而在東非的英國探險家亦會在一天行程結束後飲用少量酒,視其為應付發燒及旅行時緊張情緒的「萬能藥」。在1883年出版的旅行指南《Hints to Travellers》中,英國陸軍外科醫生George Dobson就建議,在溫暖的氣候下持續體力勞動的人,「如運動員和旅行家,若缺乏偶爾且適量的酒精相助,就無法保持長時間的持續勞動」。

飲用小量酒精起初的確有興奮劑作用,可讓人心跳加快,提供更多能量,但過量便會成為一種抑制劑,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從而減慢思考及反應時間。這些影響在19世紀初的醫學中尤為重要,因為部分醫學理論家將身體視為一個必須保持平衡的系統,如果有人身體不適,服用興奮劑或抑制劑,會被視為恢復平衡的方法。

然而,科學家與醫療人員越來越不接納這類觀點,有專家嘗試找出更具體的原因,並以疾病理論來取代相關說法,例如首於1861年提出的「菌源說」(Germ Theory),便指出許多疾病皆由微生物引起,而非氣候。此外,更有人擔心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飲酒會增加危險,例如在1875至76年間,英國北極探險隊就曾因發放冧酒配給而捱批,有人認為此舉促成了壞血病(scurvy)爆發,據稱團隊酗酒者確實首先出現病徵。

  • 數學認知丨原來動物都識計數!中大城大研究:大腦有特定區域處理數字

  • 面對如此批評,探險家強調他們僅適量飲酒,並為「醫藥用途」。而他們亦通常只飲用部分聲稱「具更高藥用價值」的酒,大多是白蘭地或香檳等,而這些酒會被視為具藥效,只因其價格昂貴。根據Edward Armston-Sheret與同事Kim Walker於去年9月24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英國科學史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上的研究,包括酒類在內的興奮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仍然是歐洲旅行家在非洲的流行藥物,當中部分原因是酒相對便宜、容易入手及存放,且對飲酒者的身心產生明顯影響,認為酒可以治理溫暖氣候對其造成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壓抑。

    George Dobson亦在同一本旅行指南中,以「氣候帶來抑鬱影響」為由,支持酒精成為藥物處方,令一些旅行家將之視為有助對抗相關影響的興奮劑。在過去的150年裏,醫學對飲酒的理解產生很大變化,亦不再將酒視為藥物,但現代人仍視酒為放鬆心情的恩物,相信與舊時的觀念不無關係。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