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推算】港大疫情推測分析模型顯示 做齊4項措施可減近三成死亡率

專科資訊

884

第五波疫情持續爆發,香港大學醫學院昨日(3月8日)發表最新疫情推測分析模型,推算每日新增感染人數於3月4日達到頂峰,並預計於4月23日首次降至三位數(1000宗以下),漸漸下降到5月中旬保持在2位數(100宗以下)。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在Twitter上解釋,由於病毒已經在社區中廣泛擴散,因此當務之急是減低重症和死亡,他建議政府應大規模增加、改造醫院中的急症內科病床數量、為高風險病人處方新冠口服藥、快速提升安老院舍中長者的疫苗接種率,及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

疫情推測分析模型顯示,假設新冠負壓 ICU 及急症內科病床能夠在未來7至21日中增加醫管局總病床數量達25000 張左右的水平,就可以使所有需要入院的病人都能夠入院。若7至14天內快速增加新冠急症病床數量至醫管局總病床數量的50至90%(即約 12000張至25000張),本波疫情累計死亡數字將會下降 20至25%,死亡人數可下降3702至3989人。然而,如無法在3月8日做到即刻交付使用,而去到3月21日才完成增設,死亡數字就會增加 3.5%到6.0%。梁卓偉表示,醫療資源充足程度與死亡率有密切關係,但鑑於目前醫療系統、病床數量人手需求差距較大,因此需要衡量增加急症病床對減少死亡的效果。

另外,港大亦提及,藥物應用可間接減低需要入院的病人數字,對減低醫院和醫護人手的負擔尤其重要,而從新冠口服藥的臨床測試結果顯示,如果高風險病人在症狀出現後立刻服用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和莫納皮拉偉(Molnupiravir),分別就可以降低入院及死亡風險達 90%及 30%。模型顯示廣泛應用抗病毒藥物可以顯著降低新冠入院及死亡數字 8到25% ,即可從5,008宗下降至 3,749到4,622宗死亡個案,然而這需要取決於藥物付運香港的時間表。

梁卓偉又表示,雖然接種疫苗是長期降低新冠重症入院和死亡的最有效措施,但人體接種疫苗後需要至少兩個星期建立相應的免疫反應,對於短期內快速提高院舍疫苗接種率對降低本波疫情的重症或死亡的效果不就太顯著(模型顯示累積死亡數字下降少於 5%)。但即便如此,提高疫苗接種率, 特別是針對安老院舍長者等高風險群體,仍然是首要任務之一。當第五波疫情逐漸受控,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可以避免疫情再度大規模暴發,是考慮放鬆社交距離措施的必要條件之一。他認為,透過提高30%病床數量、給予新冠口服藥、及快速提高安老院舍中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三種措施能夠減低第五波死亡數字約 29%。 

港大又建議,政府應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7至14 天,例如限制每星期只能出外一次購買生活必需品、嚴格實行除緊急工作外所有僱員在家工作、全日禁堂食、限制跨區人口流動等等可於某程度上「壓低流行曲線」及減少入院病人,從而減低醫院負擔。但進一步社交距離措施的設計應參考八達通出行數字,使措施可以更能針對不同年齡組別。

  • 照顧者悲歌|九龍塘老人命案以老護老再生悲劇!84歲丈夫患腦退化行動不便、71歲妻子涉嫌謀殺被捕

  • 現時的社交距離措施已大約減低社交接觸水平約71%,如能夠將措施加強壓至80%,一星期後每日新增需要入院的病人或死亡數字下降 30%。若配合之前的三種措施,再加上14 天禁足,四種措施組合就能將第五波死亡數字約 33%。 但相關措施的效果與生效時間需要時間長短與影響,而效果在一星期後就會變得不明顯。

    而文章總結最後亦警告,在第五波疫情的高峰過後,如果過早放鬆社交距離措施並維持晚市堂食, 病毒的有效繁殖率將上升 55%,疫情或會捲土重來,伴隨而來的是確診和死亡數字的上升。在大部分(95%)高風險人群尚未完成接種兩針或三針疫苗之前,現有的社交距離措施需要維持一段時間。

    資料來源:HKUHKU report

    Text by 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