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敏感 │ 中大醫學院研究:確認11種蝦敏感相關致敏原,以「分子測試」助精準診斷食物敏感

醫療頭條

573

食物敏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泰國瑪希敦大學及三美泰吞武里醫院展開聯合研究,確認了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並發現了1種新的致敏原,指出以致敏原為本進行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將有助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過敏科國際醫學期刊《Allergy》上。

撰文:Yuuki@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 │ 圖片來源:Doucefleur@Shutterstock │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食物敏感 │ 中大醫學院研究:確認11種蝦敏感相關致敏原,以「分子測試」助精準診斷食物敏感

食物過敏是一種免疫疾病,由食物內的蛋白質引發,因被免疫疾病誤認成有害物質而產生免疫球蛋白(IgE)抗體,使身體被刺激釋放炎症介質而引致出現過敏反應。貝殼類海產是最常見引致過敏的食物,尤其是在亞洲,當中又以蝦為最普遍。目前常規的蝦敏感測試方法,包括致敏原皮刺測試及量度血液中特異性IgE濃度等,假陽性結果的比率卻可高達八成,對於診斷食物敏感的準確性仍有待改進。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泰國瑪希敦大學(Mahidol University)及三美泰吞武里醫院(Samitivej Thonburi Hospital)合作展開聯合研究,解構了蝦的過敏原庫,確認了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並發現了1種新的致敏原,研究人員指出,以致敏原為本進行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將有助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團隊亦觀察到在香港以及泰國所流行的主要蝦類致敏原存在著差異,相信與不同地區人口的基因、生活習慣而有相關影響。望此等發現可有助於推動食物敏感的精準診斷。

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過敏科國際醫學期刊、歐洲過敏和臨床免疫學學會(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EAACI)的官方期刊《Allergy》上。

  • 數學認知丨原來動物都識計數!中大城大研究:大腦有特定區域處理數字

  • 食物敏感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研究員衛懿欣博士(左),
    蝦類過敏個案患者母親劉太(左2),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右2),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黃永堅教授(右)。

    中大指傳統食物過敏診斷方法準確度有待改良且有安全風險

    過往一項由中大和歐亞多國的合作研究,向大約7000多名香港及廣州的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本港分別有16.6%受試者對於IgE抗體產生陽性反應及3.04%在皮刺測左中呈陽性結果,擁有陽性皮刺或抗體測試及病史的則有1.5%受試者。其中,本港對於蝦敏感的小學生比率為1.05%,蟹、蛋和魚則分別同為0.2%,對花生敏感的小學生則有0.1%,相對於外國較少。當中又以蝦、蟹、龍蝦等甲殼類過敏為最常見,而帶子、蜆、蠔等貝類食物過敏則通常持續至終身。

    患者進食蝦後,輕則出現皮膚和口腔的過敏反應,如皮膚痕癢、蕁麻疹、口眼部腫脹、嘔吐腹瀉等,亦可導致喘鳴、呼吸困難以至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症狀。中大醫學院羅騰祥基金兒科教授黃永堅教授指出,現時針對蝦敏感的診斷及治療仍然有限,傳統的皮刺測試及血液過敏測試的準確度低,假陽性可達80%,而口服激發測試則成本高昂、須花費大量時間,更有安全風險,因患者有可能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

    食物敏感
    蝦過敏為本港最常見食物敏感。

    中大研究確認11種蝦致敏原助進行精準診斷

    中大醫學院與泰國瑪希敦大學及三美泰吞武里醫院合作研究,分別在香港及泰國合共招募了85位、在五年內曾至少兩次食用蝦後出現即時過敏反應人士,抽取其血液樣本對蝦類蛋白進行血清過敏測試。基於早前的中大研究發現華南地區的蝦敏感患者普遍對來自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俗稱大虎蝦的致敏原產生過敏反應,因此團隊以大虎蝦作為蝦類蛋白的提取來源。

    透過蛋白質印漬法(Western blotting)及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進行鑑定,確認了11種與蝦敏感相關的致敏原,並發現一種全新的致敏原肝糖磷解酶(Pen m14),同時亦發現到在兩地流行的蝦類致敏原存在著差異。團隊及後進一步分析致敏原用於檢測兩地研究群組的靈敏度及特異性,最終找出了除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Pen m 1)外,最有助精準檢測的3種重要致敏原,包括肌钙蛋白C(Troponin C,Pen m 6)、脂肪酸結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en m 13)及由研究團隊新發現的致敏原肝醣磷解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Pen m 14)。

    食物敏感
    團隊指出,利用分子測試可提高過敏診斷的準確性。

    研究發現利用分子測試可提高過敏診斷的準確性

    研究結果顯示,分子測試較傳統診斷方式準確,惟用於診斷的相關過敏原則因人群而異,或受基因、環境及進食習慣等影響。團隊以其AUC Value作比較,AUC Value越接近1.0則真實性越高。其中一個例子為Pen m 1對於泰國組別準確性高,AUC Value達至0.89,對於香港組別卻則只有0.7,可見不同地域的主要致敏原存在差異。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動教授表示:「此研究提供了全面而重要的蝦致敏原資訊,將有助建立一套精準的蝦敏感診斷方法,亦可為不同地域的蝦敏感患者管理帶來啟示。」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副研究員衛懿欣博士指出,雖然「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激發測試」是現時診斷蝦敏感的黃金標準,卻存在著高安全風險,且其人手需求大,成本昂貴亦是問題,且「常規皮測試和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僅利用貝殼類海產的提取物作為測試,因其準確度不足,令不少食物過敏患者被當成蝦敏感的誤診個案。」加上傳統診斷難以分辨出「並發過敏」,不少患者常被誤判定為多種食物過敏,只能被迫戒口或避開食用該等食物,或會導致其營養攝取不均,影響其生長,尤其是小朋友。

    食物敏感
    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口服激發測試指將試驗食物隱藏,讓患者進食試食品以診斷其食物過敏程度。
    食物敏感
    惟此方法存在著高安全風險,且其人手需求大,成本亦相對昂貴。

    梁廷動教授補充,海鮮本富含蛋白質,加上紅肉飽和脂肪含量高於白肉,多吃可能會囤積膽固醇和脂肪,而白肉則相對上脂肪確實較少,不少營養均可靠魚及蝦等吸收。而分子測試可以精準診斷出蝦類耐受人士和高敏患者,能減低誤診機會。衛懿欣博士則指出,利用致敏原為本的血液特異性IgE檢測可精準診斷蝦敏感,測試成本及風險亦較食物激發測試低,或可成為將來的蝦敏感檢測的黃金標準。

    團隊有望研發疫苗降低患者食物過敏反應

    研究團隊接示,現時正進行望一步研究,以了解不同種類食物,特別是魚類等的致敏源。現時亦正研究蝦敏感疫苗,望可助蝦敏感患者降低過敏反應。團隊表示,疫苗於動物模型身上出現有效成果,甚至可令本有嚴重過敏反應的老鼠完全沒出現反應,正開展研究用於人類身上,望可開創出對於食物過敏一種主動積極的治療方法。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