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丨中大醫學院: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復發風險最高或增至96%!

醫療頭條

377

心房顫動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心房顫動病人若在服用新型抗凝血藥期間出現中風,及後隨意轉換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療方案,特別是轉用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或令中風復發風險加劇。研究團隊冀藉著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建議心源性中風患者,除非有必要轉換治療,否則不應在首次中風後更換其他抗凝血藥類別。

撰文:Yuuki@Medical Inspire 醫.思維丨圖片來源:MMD Creative@Shutterstock、nito@Shutterstock丨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心房顫動丨中大醫學院: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復發風險最高或增至96%!

有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是引發中風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研究團隊,近日完成全球首個以人口為基礎的研究,評估不同抗凝血治療方案對預防心源性中風再次復發的臨床療效。結果發現,房顫患者若在服用新型抗凝血藥期間出現中風,及後隨意轉換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療方案,特別是轉用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或令中風復發風險加劇。團隊已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神經學》上,成果更獲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薈萃(NEJM Journal Watch)》向業界推薦。

研究團隊冀藉著7月22日「世界腦健康日」建議心源性中風患者,除非有必要轉換治療,否則不應在首次中風後更換其他抗凝血藥類別。

心房顫動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左);
中大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右)。

心房顫動與中風

心房顫動又稱「房顫」,是一種心律不正的疾病,病人因心跳不規則而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令部分血液或積聚在心臟內形成血塊,當血塊隨著心臟搏動游走至腦部便有機會造成腦血管阻塞,引發心源性中風。醫學研究數據房顫是引發中風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房顫病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而本港近3成缺血性中風個案皆是由房顫所引起,其嚴重程度及死亡率更是所有缺血性中風病因中最高。

  • 疫苗風險|阿斯利康首承認:新冠疫苗可致血栓!51宗受害者入稟,面臨至少10億索償

  • 心房顫動是無形的殺手,因其症狀不明顯而令不少病人容易忽視。房顫的常見症狀包括:心悸、呼吸困難、胸悶、胸痛、頭暈、氣喘、眼花等,通常好發於老年人身上,除年紀增長的因素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甲狀腺亢進等者亦是心房顫動的好發族群。此外,長期工作壓力大、抽菸喝酒人士,心房顫動的比率亦會隨之增加。

    中大醫學院為房顫患者服用新型抗凝血藥後出現中風及復發的軌迹進行研究

    過往有臨床研究顯示,新型抗凝血藥有助預防房顫患者出現血管栓塞,惟即使新型抗凝血藥可有效降低中風風險60至70%,卻仍有相當大比例的房顫患者於服用抗凝血藥後再度出現中風情況;而曾出現缺血性中風患者更可能會因血管栓塞而增加再次中風風險。由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醫院管理局的電子健康數據庫「臨床醫療數據分析及報告系統(CDARS)」,收集了45,946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於2015年至2020年期間在公立醫院利用新型抗凝血藥進行治療的數據,以分析房顫患者服用新型抗凝血藥後出現中風和及後再復發的疾病軌迹。

    心房顫動
    中大醫學院為房顫患者服用新型抗凝血藥後出現中風及復發的軌迹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有2,337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於服用新型抗凝血藥期間仍然出現缺血性中風,當中13.4%患者在16.5個月跟進中位數內中風復發。

    研究發現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若轉換抗凝血治療方案或增加中風復發風險

    團隊進一步比較了房顫患者於出現第一次中風後,維持服用相同抗凝血藥或改為其他替代抗凝血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發現非瓣膜性房顫中風患者若在第一次中風後,更換抗凝血治療方案,將增加中風復發及其他心臟疾病風險。
    可引發的健康風險包括:
    .若患者將正在服用的新型抗凝血藥(即新薄血藥)更換成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缺血性中風復發的風險將增加至96%;若更換成另一類別的新型抗凝血藥,則復發機率增加至62%。
    .更換另一新型抗凝血藥類別的患者比繼續服用同一類別的患者患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風險高出兩倍之多。

    另外,研究團隊又發現,合併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對預防缺血性中風復發並無額外益處,反而繼續使用相同的抗凝血藥出現再中風的風險最低。團隊續指,除更換抗凝血治療外,導致缺血性中風復發的相關風險因素亦包括了高齡、糖尿病、合併使用細胞色素P450/P-糖蛋白(CYP/P-gp)調節劑等促進抗凝血藥分解的藥物及大動脈粥樣硬化。

    心房顫動
    結果發現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若轉換抗凝血治療方案,或增加中風復發風險。

    團隊建議房顫患者應定時覆診及依從醫生指引服藥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表示:「是次研究有助為心源性中風患者提供以實證為本的抗凝血治療方案。房顫是長者中最常見的中風成因,人口持續老化,相信心源性中風的患者數目也會繼續上升,房顫患者應定時覆診及依從服藥,才能對降低中風復發的風險。」

    研究團隊提醒,預防房顫和中風須從日常生活做起。因一旦出現房顫或中風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衰竭等,藥物只能減低中風機會,並非將機會降至零。團隊亦建議大眾可調整生活習慣,包括:保持均衡飲食、進行恆常帶氧運動、避免過量飲酒、避免吸煙及恰當處理壓力等,能有效預防「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此外,因中風可由多種因素引起,中大建議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患者應採取多方面預防工作,包括血糖和血脂控制;並嚴格依從醫生的指示定時服藥。

    世界腦健康日

    為提升世界各地關注和付諸行動以減輕腦神經疾病負擔,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 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而今年的主題是「重視腦部健康,遠離殘疾威 脅」。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希望可藉著這天藉此鼓勵大眾關注腦健康及疾病,擺脫因腦神經疾病而導致殘疾的風險,同時亦建議心源性中風患者,除非有必要轉換治療,否則不應在首次中風後更換其他抗凝血藥類別。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Telegram for instant news and information : 
    http://bit.ly/2sm3Zve

    Subscribe to Medical Inspire Youtube channel for profess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
    http://bit.ly/2Fd1JPu

    FACEBOOK
    HOT PICK